原標題:新高地:人工智能上海“陽光獨好”
2018年7月的一個下午,長寧區威寧路,一縷陽光穿過深蘭人工智能大廈的玻璃幕墻,照得辦公室地磚白得發亮。科研人員踩著陽光你來我往。他們中既有深蘭科技的員工,也有來自英特爾等科技巨頭的團隊。
這棟大樓目前“裝著”深蘭與英特爾、英偉達和微軟等六家世界級人工智能企業建立的聯合實驗室和聯合開發項目。創始人陳海波想著要把大廈留出一到兩層,專門裝修成開放式的會場,等谷歌來的時候,大家還可以在這里開論壇,定期溝通人工智能的最新進展。
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企業,在上海生根,除了深蘭科技,還有商湯科技、依圖科技……700億元的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上海的6340平方公里一點點播下種子,花苞待放。
本土外來標桿齊聚上海
2011年4月,在美國、澳洲、新西蘭干得風生水起的陳海波,以澳華國際集團董事長的身份被澳洲聯邦政府選為工商企業代表,陪同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吉拉德首次訪華。這次回國,陳海波深受觸動。作為熱衷創新創造的“科技狂人”,國內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他興奮,核心技術的缺失也讓他看到了巨大的機會。
2013年4月,陳海波再次跟著吉拉德進行了一次訪華。隨后,他做了一個決定:回國創業,做人工智能底層技術。陳海波把回國后的新起點,選在了上海。
“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人文環境比較好,居住環境比較好,國際化氛圍比較好,這是它的優勢。”他說。
現在,陳海波的團隊從歸國時的兩個博士一個博士后到現在四百多人,其中核心團隊的精英海歸超過一半,海內外博士、博士后和碩士也超過了二百多人,到了2018年底,團隊可能超過1000人。陳海波覺得這和公司選址在上海有很大的關系。
當大量像深蘭一樣的人工智能企業在本土生根發芽時,越來越多成熟企業也開始在上海設立研發和創新中心。去年11月,上海市政府與全球總融資額最大、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商湯科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邀請其入駐上海。
“這個過程,真正動起來,用了也就1個月的時間。”商湯科技總裁張文在美國待了十幾年,他對上海的營商環境、政府高效和專業度都印象深刻,“上海對高科技公司越來越重視,特別是上海作為科技橋頭堡以來,給了巨大的扶持,比如場景應用等。”商湯科技脫胎于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領導的機器視覺實驗室,截至目前,商湯融資額已經超過16億美元,估值超過45億美金。
提及在上海的布局,張文說,商湯科技要在上海建設全球研發、金融、無人駕駛、人工智能教育四大總部。“上海的應用場景豐富,語言環境和文化環境與國際接軌,人才容易留在上海。”
如今,商湯在上海的團隊已由10個人發展到了350個人,其中一半是科研人才,海歸也占了20%。到今年底,上海團隊還將繼續擴展到700人,未來的人才設置是1000人的規模。
人才環流帶來城市活力
不管是深蘭科技陳海波還是商湯科技張文的想法,其實早已在硅谷得到印證。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晶體管之父”肖克利在家鄉圣克拉拉創辦了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求職者紛至沓來,包括三位歐洲移民在內的八位科學家從美國東部來到西部,加入實驗室。沒過多久,這些科學家不滿肖克利的管理方式,“叛變”之后,成立仙童半導體公司——一家被稱為半導體黃埔軍校的企業。硅谷的誕生,也往往追溯到仙童半導體的誕生。
之后,這些人才又相繼從仙童出走,自立門戶,英特爾、amd就這樣誕生,創業精神像星火一樣散播到了這片長約25公里的谷地。自此,半導體的上下產業鏈在此聚集,“硅谷”終于成為了“硅谷”,全球大量科技人才在此落地開花。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巡視員王思政說,上海已經在很多方面進行了突破,服務改革的力度很大,尤其對人才。“如果沒有吸引力,不會有那么多頂尖人才來到上海,現在上海頂尖的人工智能人才超過個。諾貝爾獲獎者,在上海一年工作3個月,也有七八
個了,都是有專門項目、專門機構的,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在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上海的占比大約在三分之一,尤其很多海外精英。”張文說。
去年11月14日,上海正式對外發布《關于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全面實施‘智能上海(ai@sh)’行動”,并“推動人工智能成為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引擎”。
上海“后發優勢”獨特
“上海在人工智能領域,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在中國排在第一梯隊。上海已經積聚了一批人才,還有一批企業,部分企業在細分領域是領先的。”王思政說,比如上海徐匯區的依圖科技,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安防領域扎得很深,實現十億級比對的超大規模識別、億分之一的超低誤報率。
“人工智能是模仿人的智能,最重要的是人腦。上海在類人腦的人工智能領域,全國領先,人工智能也有產業鏈上下游,上海要搶占的是上游。”王思政說,上海的金融科技、服務支撐是其他地方不具備;還有資訊優勢,上海引入大量的專家、科學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更多。
人工智能時代,上海擁有獨特的“后發優勢”,尤其傳統領域,比如金融、法律、制造領域,“上海本來就很強,加上人工智能技術,后續會有很強的生命力。”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邱錫鵬這樣說。
除了場景和應用,上海制造也在這波浪潮中插上新的翅膀。比如上海為代表的汽車制造,整個長三角產業集群優勢明顯,除了特斯拉的落滬,大量的汽車新勢力聚集在上海:威馬汽車、蔚來汽車,還有正在加大創新的上汽集團,現在又多了深蘭科技的“熊貓”系列自動駕駛公交車,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汽車領域,上海正面臨歷史新機遇。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