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他這是多此一舉,作為售后保障人員,做好技術保障,確保裝備不出問題就可以了,何必自討苦吃?但他認為,演訓場上得過且過,戰場上就要付出血的代價,軍工人必須要有戰場意識。
過去,無人機采用的發動機,在不同海拔和氣候環境中,飛行前需要手動調節噴油量。這樣的操作不僅耗時費力,而且不利于裝備維護保養。
年輕科研團隊扛起了這一攻關重任。他們嘗試借鑒汽車發動機電子控制技術解決這一難題。雖然都是活塞式發動機,然而一個在地上跑,一個在天上飛,有著“天壤之別”。如何找準兩者間的最大公約數,是科研攻關的難點。
這是一塊硬骨頭。經歷過多少次失敗,他們已經記不太清。在攻關辦公室里,發動機的零部件和各種圖紙堆了一屋。面對如山的困難,這群年輕人韌勁十足:“我們多盡一份力,未來戰場上部隊就多一分勝算、官兵們就會少一些流血犧牲。作為軍工人,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拿出最好產品。”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在仔細分析汽車發動機的基礎上,結合高空飛行環境一點點縮小發動機尺寸,一步步在失敗中前進。經過上千次論證試驗,他們成功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無人機發動機上,進一步提升了無人機的作戰效能。
“戰場勝敗常在毫厘之間,做好細節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祝小平說,在軍工制造領域,核心技術解決了,產品只成功了一半,到了量化生產環節,如果細節沒做好,同樣是不合格的產品。
“敬業、專注、精益、創新”,是當下全社會倡導的工匠精神。在無人機制造領域,對產品的精密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祝小平經常對團隊的年輕人說,搞科研與當工匠一樣,都要秉承這種工匠精神,要把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無人機的機體、機翼和搭載設備在這里進行組合、膠裝而成,下一道工序就是與地面控制設備進行通聯對接。”裝配車間的一名調度員形象地將這里比喻為無人機的“產房”。
在膠裝操作現場,記者看到,裝配過程中,重達數百公斤的無人機用膠量要精確到克,每一個零件的組裝誤差必須控制在毫米級。
“戰場勝敗常在毫厘之間,做好細節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對此,祝小平向記者講述了一段令他記憶深刻的往事——
某型無人機在定型試飛過程中,接連摔了3架。定型還會出現這樣問題,團隊成員感到壓力如山。
經過反復檢查,設計團隊發現,引起事故的罪魁禍首只是一根細小的連接線。無人機在飛行狀態下,機體本身重量輕、速度快,會產生劇烈的抖動。由于其中一根連接線沒有固定好,磨損嚴重產生短路,導致整個無人機系統無法正常工作。
無人機網絡系統是由多個分系統組成,在研發生產過程中容不得半點疏忽。
有一次到部隊調試設備,他們連續調試了一個多星期。系統測試工作終于完成,但技術人員還是眉頭緊鎖。
“有一個技術指標雖然在正常范圍內,但沒有達到理想數值,必須重新檢查整個網絡系統。”年輕的團隊成員精益求精,大家愣是一天一夜沒有合眼,最終把數值調整到最理想范圍。
細節決定成敗,也能激活企業創新的“活水”。“把細節做到極致也是一種創新。”這是這個年輕團隊的座右銘。
“這是我們自主探索出來的無工具拆裝方法,簡單地說就是無需螺絲刀、扳手等工具,徒手就可以實現拆裝。”祝小平對記者說,為了測試某型高原無人機性能,團隊曾4次上高原。
在高原惡劣環境下,人的體能和反應能力都會下降,傳統的拆裝模式耗時費力,萬一工具丟失,戰場上的無人機就可能成為一堆“廢銅爛鐵”。
能否探索出更快捷的方法對無人機進行拆裝?團隊成員查閱大量資料,發現無工具拆裝的思路可行,經過反復設計驗證,最終讓這個大膽設想變成了現實,不僅提高了拆裝效率,而且提升了無人機的戰場生存能力。
來源:臺海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