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免費洗車手機app將用戶信息高價賣給保險公司”的消息引起大家熱議。有人指責此類app不地道;有人大呼自己的信息被各種泄露,都麻木了。
此事一則反映出,在大數據時代客戶信息、數據才是最重要的。二則也反映出洗車、小維修保養等汽車后市場今后免費是大趨勢,這也是服務方獲取客戶流量比較好的入口。
只是,某些打著免費幌子的app,走“出售客戶信息”這種邪門歪道必然是不通的。
據報道,有網友爆料,有些免費洗車手機app涉嫌倒賣客戶信息。具體做法是,要求用戶在注冊的時候,不僅填寫手機號和車型等信息,還要求用戶填寫銷分提醒,以及車輛行駛證等相關信息。
網友分析,輸入手機號是能夠保證用戶及時收到各種提示信息,但是銷分提醒和行駛證等信息背后透露的則是用戶年檢的到期日。很多用戶的年檢到期日其實就是保險到期日。這個信息對于保險公司至關重要。而此前,某手機app就被用戶曝光涉嫌將用戶信息銷售給保險公司,月收入5萬元。
此類手機app的做法顯然跟汽車后市場的壯大不無關系。
一旦買了車,你也就進入了“汽車后市場”,貼膜、美容、洗車、保養等等,全部歸后市場。在汽車專業人士看來,一個成熟的國際化汽車市場中,整個汽車產業利潤的份額是這樣分配的:汽車的銷售利潤約占20%,零部件供應利潤占20%,汽車服務領域利潤占60%。
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上升,汽車后市場的量不斷放大。目前,汽車后市場的市值已被業內人士預估為7000億元。
近期經過政策松綁,汽車后市場服務方一片歡呼。2014年9月18日,交通運輸部官網對外頒布《關于促進汽車維修業轉型升級、提升服務質量的指導意見》,其中第十二條明確表示,“不得限制、干預消費者自主選擇維修企業和維修服務,不得以汽車在‘三包’期限內選擇非授權維修服務為理由拒絕提供維修服務”。
這意味著,車主可以擺脫“新車保修期內只能在4s店內做保養,否則不享受保修政策”的保修條款束縛,擺脫4s店的壟斷。
汽車后市場這個“蛋糕”看起來是很大,怎么吃確實有講究。
在如今大數據時代,客戶信息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也催生出眾多手機app,大多以免費洗車、免費維修保養等方式吸引客戶。就連保險公司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2014年12月份,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稱,與騰訊路寶、嘉實多聯手,在部分城市推出“i車生活平臺”首款落地產品——“i保養”,向“符合條件的投保人保保險的車主”提供免費小保養服務。其免費保養產品覆蓋常規保養機油、機濾和工時三個部分。
該條款包括:符合條件的車主只要投保人保車險,通過下載使用騰訊路寶app或關注騰訊路寶微信公眾號,即可在指定服務網點享受到全年的、不限次數的、免費的常規保養服務。
有人稱,算下來,車主每年可節省數千元的養護費用。
業內人士分析,今后或有更多的汽車后市場服務方加入搶客戶行列。在不久的將來,汽修店的收費將僅限于汽修必須配備的零件費,以及少量技術費。洗車養護必將進入全面免費時代。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開發手機app確實可以為汽車后市場服務方導入客戶。其效率顯而易見,可以讓企業掌握更全面的用戶數據,便于精準的消息推送。對企業銷售業績的轉化率也很高。
但是手機app研發成本不低,一款普通的app研發成本也要達到十幾萬元。今后,其推廣和維護也需要大筆資金。因此有些app軟件持有者就走了“邪魔外道”,出售客戶信息。業內人士分析,這條路不僅違反職業操守,也觸犯國家法律,必定走不長。今后市場規范,這種做法就會被淘汰。
作為車主,如何防范自己的信息被倒賣呢?有網友建議,在注冊app時,在用戶名為植入該款app的名字,并留下證據。這樣,如果有哪家保險公司稱呼你這特定的名字,也就能鎖定是哪個app泄露出去的了。今后是屏蔽這個app還是通過法律手段維權等,都有證據支持。
來源:《東方早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