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省下的錢,又可以投入到工藝技術裝備升級上。”7月24日,廣東唯美陶瓷有限公司(下稱“唯美陶瓷”)質量副總監王益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算了一筆賬,僅2017年唯美陶瓷就省下電費1175萬元,而技改節約的人工成本也達到了723.8萬元。
諸如唯美陶瓷,在高耗能產業推行節能技改帶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降成本,這在制造業大省廣東屢見不鮮。
2018年上半年的用電數據表明,廣東省全社會累計用電量為2930.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28%,增速創下2012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工業用電量達1881.64億千瓦時,占全省社會用電量64.21%,同比增長7.91%。
此前廣東省統計局公布數據,廣東一季度全省單位能耗下降了0.37%。
受訪專家表示,廣東工業用電增、能耗降的“增降之間”,恰恰體現了廣東實體企業正積極實現轉型,加之“實體經濟十條”對企業帶來的減負之舉,有望加快廣東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工業用電同比增長7.91%
2018年上半年,廣東經濟運行總體平穩,拉動全社會用電量穩步增長。從工業用電量數據看,廣東工業用電達到1881.64億千瓦時,實現同比增長7.91%。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廣東工業用電近三年年均保持3.40%的增速,已經占廣東全省社會用電量的64.21%。
在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林江看來,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對于用電的依賴比較大,工業用電量的增長較為符合實際,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廣東實體經濟的復蘇。
從一組數據中可見一斑:作為廣東省的支柱產業,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等三大行業增加值合計對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9.6%,實現拉動廣東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3.7個百分點。
從各地市看,工業用電也在拉動各地用電快速增長。以惠州為例,當地上半年用電量大增16.35%,其背后是當地石化、電子和汽車三大支柱行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大用戶用電需求拉動。
“上半年,惠州前20大用戶電量約占工業用電量的33%,較去年同期增速上升約2.41個百分點,主要集中在中海殼牌石油、惠州石化、惠州等大用戶。”廣東省統計局分析稱。
另一組數據更值得關注。廣東省一季度實現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0.37%。
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統計范圍是年主營業務收入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能源消耗總量(噸標準煤)越低,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越低。“降低能耗的方法就是靠技改,就是所謂的升級。”
唯美陶瓷正好印證了這一說法。王益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對于陶瓷企業而言,能源消耗占有較大的生產成本,而節能減排和技改大大降低了成本。
據了解,此前我國陶瓷產業的能源利用率僅達到28%-30%左右,而用于燒成和干燥工序占了能耗的80%以上。
“通過企業獨創的低溫快燒,唯美改進工藝配方,加上將傳統的水煤氣燒窯全部改為天然氣,大大降低了排放、提高了經濟效益。”王益平說。
實體經濟減負見效
工業是我國能源消耗的大戶,于此而言,用電量增加就意味著成本增加,降低用電成本因此成為各地為實體經濟減負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廣東公布了《廣東省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實體經濟十條”),降低制造業成本。
“在實體經濟十條中,有七條降成本的措施,包括降低企業稅負的成本、用地成本、社會成本、用電成本、運輸成本、融資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有三條支持性措施要支持工業企業盤活土地資源提高利用率,支持培育制造業新興支柱產業和支持企業開展技術改造。”7月24日,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主任涂高坤表示。
在用電方面,廣東通過實施輸配電價改革、取消及降低部分隨電量征收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取消或降低部分電力收費、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等一系列措施,2017年減輕廣東全社會用電成本約276億元,可降低全省平均銷售電價每千瓦時約6分錢。
“對于傳統制造業大省廣東而言,降低電費對于實體經濟減負效果明顯。”林江坦言。
除此之外,廣東對于傳統產業,還特別強調推進技術改造。
涂高坤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廣東省財政將新增安排資金加強對技術改造的扶持,進一步降低扶持門檻,繼續實施普惠性技術改造事后獎補政策,擴大政策惠及面。“2018-2020年,爭取推動工業技術改造年均增長20%以上,到2020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額超過8000億元,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技術改造全覆蓋。”
唯美陶瓷正是受益者。一方面唯美通過大用戶直購電政策的推行降低了電力成本,一方面還利用節能、技改省下的錢推動企業轉型升級。
“通過每年對工藝技術裝備進行改造更新,通過自動化、智能化提升制造水平,由以前每條生產線需配備150人降為50人左右。”王益平介紹,唯美陶瓷通過機器換人,節約用工約3000余人,富余的員工轉移至新建生產線,最終實現了“降低能耗的同時,增加工業用電”。
如唯美陶瓷一樣,實體經濟減負讓企業有了多余的錢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在東莞、佛山等制造業大市,掀起了一場轉型升級熱潮。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