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廢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我們也還沒有完全了解。
我們知道,鳥類、龜類、魚類和鯨類等體型較大的動物,在進食時很容易將塑料廢物和食物混在一起吃下肚去,其結果是,或氣管被堵塞窒息而死,或胃中填滿了塑料廢物而被活活餓死。但是塑料廢物對于一些更小的海洋生物的影響則要復雜得多。
對于一些海洋微生物來說,塑料就像飯店里的自助餐柜臺,在海洋里,任何堅硬一些的表面都會成為各種營養物質的收集臺,這也是為什么建立在海上的石油鉆井臺或沉船都會成為海洋生命蓬勃興旺的“沙漠綠洲”的原因。
一些海洋生物也會充分利用漂浮在海水里的塑料碎片。在大太平洋廢物帶海區里,海黽—一種水黽科昆蟲—會將它們的卵產在漂浮的塑料上,隨著太平洋里塑料廢物的增多,將塑料碎片當作它們產卵平臺的海黽也越來越多。
海黽這樣的情況并非偶然個例。海洋教育協會的埃里克·澤特勒和伍茲霍爾研究所海洋生物實驗室的明瑟和林德·阿馬拉爾-澤特勒在合作研究中發現,塑料碎片甚至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生態系統,阿馬拉爾-澤特勒還專門為其創建了一個新詞“塑料圈(plastisphere)”,或稱“塑料微球”。
和植物根系構成的“土壤根圈”吸引著土壤中的微生物一樣,“塑料微球”對于一些海洋微生物有著獨特的吸引力,如一種叫做弧菌的菌種。“這些塑料碎片表面很適宜細菌繁殖,很容易讓人感染疾病。”已有過多起關于海上垂釣者不慎被魚鉤扎破手指導致弧菌感染的報道。
傳染疾病的弧菌寄生在一些魚類的腸道系統中,靠吸食魚體內的營養物質和鹽份為生,在被排出體外后往往會附著在塑料碎片上,重新聚集成細菌群落,等待魚兒將它們的“塑料之家”當成浮游生物吞下肚去,以再次進入魚的體內。
塑料廢物碎片還給病毒提供了更多的繁殖機會。“我們不能肯定地說那就是病毒,但我們確實從塑料上獲取的宏基因組數據中發現了病毒存在的信號。”明瑟說道。他認為這并不奇怪,海洋水體中的病毒遠遠多于微生物細胞,他經常告誡團隊成員在實驗中要小心謹慎,要勤洗手。
還有另外一些理由導致的海洋塑料之災讓人不得不憂。有證據表明,塑料微粒已開始進入食物鏈。例如,發出藍色生物光的弧菌在水中產生一種美麗壯觀的藍綠色光芒,夏日的晚上,海上航行的人們常可以看到黑暗中閃閃發光的塑料碎片,其實閃光的是那些寄居在塑料碎片上的有害細菌,它們用美麗的藍光偽裝成食物,誘惑覓食的魚類上當。
微小塑料碎片的存在對于魚類來說可不是件好事,塑料顆粒會降低魚類吸收食物的效率,塑料在分解時,還會釋放出一些有害的添加物,如雙酚a和有毒的火焰阻燃劑等。塑料還會像海綿一樣吸收海水中的一些化學物質和有機污染物質,如多氯化聯苯,以及ddt等殺蟲劑。研究表明,附著在塑料上的一些化學物質足以毒死魚類。
塑料污染甚至已經給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影響。比利時根特大學環境毒物學家莉斯貝思·范考文伯格指出,食用甲殼類動物的人,每年吃進的塑料顆粒可能多達11,000顆。她的實驗測試表明,人工養殖的貽貝和牡蠣體內的塑料微粒含量都很高。范考文伯格指出,對于愛吃這類海產品的人來說,“細微的海洋塑料顆粒顯然是食品安全的極大威脅。”
來源: 文匯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