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與人類競技的比賽讓更多人關注到這個領域,目前,人工智能的熱度一直未退,并逐漸下沉到一些應用場景中。那么,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程度如何?還有哪些地方待改善?未來的情景如何?對此,《中國經營報(,)》記者專訪了同盾創始人、董事長蔣韜。
基于算法建模
《中國經營報》:目前國內人工智能體系的發展如何?有哪些地方仍面臨挑戰?
蔣韜:如果說通用型的人工智能,那么從整體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相比較而言,我覺得人工智能還處于早期階段。但是人工智能在特定的應用場景下可以起到提升效能,降低成本的作用,還能做一些替換人類的工作,比如客服、催收、智能投顧等,在特定的場景是做得非常不錯的。至于提升,目前在阿爾法、語義上的理解等方面,人工智能還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中國經營報》:人工智能在風控領域具體有哪些應用場景?
蔣韜:金融市場上有很多風險類型,包括信用類、操作類風險等。我主要從這兩方面來談,操作類的風險,即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發現用戶的操作是否有異常。操作上的異常,可以是用戶內部的,用戶操作是否合規;也可以是用戶外部的操作風險,比如操作議程、網絡欺詐,被別人盜用等,這些都會大量用到人工智能技術。此外,通過人工智能去分析用戶采購不同金融產品的可能性,提高用戶的交叉銷售率,可以大面積提升金融機構客戶的活躍度,有很多的應用場景。
《中國經營報》:人工智能的上述應用是基于大數據的場景還是其他?
蔣韜:算法當然很重要,所以需要有很多的樣本數據和表現數據,告訴這些機器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當然,現在也有一些算法,在沒有大量數據的情況下,也可以發現一些異常。但智能機器發現異常,也會難以辨別對錯。如果是有樣本,就可以學習這是什么東西,那是什么東西,然后再做相應的判斷。總體而言,數據越多越全,肯定越好。
《中國經營報》:如何把握用戶數據隱私的邊界?相比以前的人工風控有哪些優點及待改進的地方?
蔣韜:對于風控模型或系統而言,維度越多,效果越好。為金融機構做風控服務,需要有非常嚴格的用戶數據保護的流程。員工在做分析模型時,要非常嚴格遵守公司的一整套數據安全、數據保護等運營流程。再者,這些用戶數據也需要進行一些脫敏性的操作,個人沒有機會在線下接觸這些數據。
在歐洲、,也有很多這種分析公司,都是在云端服務于機構。因為一些比較大的電商機構或金融機構等,都會把它們內部的管理,或一些分析工作放到云端來進行。這時,就需要拿到個人的授權協議。
《中國經營報》:人工智能相比人工風控有哪些優勢?
蔣韜:主要是效果和效率的提升。一方面,在特定的環境下,機器比人的效果會更好。目前可以通過機器模擬人的方式去跟人交互,給它設定的人群、頻次,那么它會按照設定去操作。如果是真人去做,可能由于業績的壓力,會采取更情緒化的方式,比如語言暴力等。不過,目前機器只能在特定場景下做到簡單的交互,還不能完全和人類通暢無阻地交流。但即便如此,總體而言它的作業效果也比人更好。
《中國經營報》:怎么看待人工智能應用的未來?
蔣韜:在金融風控領域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夠很好地幫助金融機構,去發現賬戶交易風險等問題。舉了個例子, 蔣韜:在金融風控領域中,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能夠很好地幫助金融機構,去發現賬戶交易風險等問題。舉了個例子,比如在信貸審核場景中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將人工信審復雜化、機械化、無標準化的弊端,變得簡單化、流程化和標準化,大大提高了效率。人工智能對金融效率和成本結構的影響將會非常深遠,特別是對銀行的營銷等各環節的提升將發揮重要作用。
需差異化設計
《中國經營報》:同盾科技在第三方智能風險管理服務方面,如何將人工智能與風險管理進行了結合?
蔣韜:主要有四個應用,智能信審、逾期管家、機器學習平臺、流計算平臺。智能信審主要面向貸前的信用審查和風險評測。用人工智能技術將人工信審復雜化、機械化、無標準化的弊端,變得簡單化、流程化和標準化,提高了效率和信審員的審核效率,延伸了他們的能力,使得傳統信審工作在精準性、高效性和體驗性上得以大幅提升。
逾期管家是基于智能決策和智能語音的機器催收平臺,背后以數據生態系統作為支撐,適用于銀行、電商、新金融和等各類場景,將貸后催收的各個標準化業務進行全面的智能化改造。
機器學習平臺,主要建立標準化的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數據讀取、數據處理、特征工程、模型訓練、模型測試、模型部署、模型運行和監控,降低建模進入門檻,減少大量人工操作出錯的可能,大幅提升模型上線效率。
內置模型平臺,支持一鍵部署,模型開發完成后,可以一鍵部署到線上生產環境。可視化的建模平臺,內置多種常用機器學習算法,包括監督型、無監督型、半監督型,通過簡單的拖拉拽及參數配置,就能完成模型的開發,即使初級的建模人員也能快速開發出高質量的機器學習模型。
流計算平臺,可以實現事件驅動,實時處理和計算,無需等待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非阻塞型的異步處理機制,支持毫秒級處理,支持千億/日級別的并發請求量處理;同盾的流計算平臺也支持水平擴展,可以支持上千萬/秒的吞吐量。
《中國經營報》:目前同盾的服務線已經覆蓋了很多領域,在垂直領域中如何對機構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蔣韜: 方法論和工具本質上都相同,但用一套模型去服務所有的客戶,還是不太容易,所以還是會做差異化設計。因為,即使同一家銀行,它們自己的業務類型也有不一樣的;即使只是針對它們要做,或者做消費金融場景,具體服務的客群和風險都是不一致的;所以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時,公司會去討論銀行的業務,push到我們的模型,根據具體情況去定做。
《中國經營報》:除了應用于風控外,人工智能在為b端用戶提供c端用戶產品的推薦方面如何應用?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