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洋鐵路、高端裝備、專項基金——在海外媒體對李克強總理拉美行的報道中,產能和制造業成為高頻詞匯。這映襯出中拉經貿合作的新趨勢:筑牢實體經濟合作之基,攜手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分析人士表示,中拉產能合作不僅契合中拉各自現實需求,也能推動雙方實現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為今后可持續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聚焦基礎設施是推動中拉產能合作的立足點。拉美基礎設施薄弱,且長期投資不足;中國在基建領域具有資金、技術和裝備優勢。據測算,為解決“歷史舊賬”、保障經濟發展,拉美國家在2012年至2020年間需在基建領域投資3200億美元,年支出規模應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6.2%,而近10年這一比例僅為2.7%。
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拉美問題研究員馬拉默德說,拉美基建市場和中國投資的“聯姻”是一種雙贏。“中國在基建領域的投資,對渴望資金的拉美國家至關重要。同時,中國建筑企業可與歐美的老牌建筑業巨頭同臺競技,這對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中企增強國際競爭力大有裨益?!?/p>
此外,產業對接是推動中拉產能合作的著眼點。拉美工業化進程幾經浮沉,僅有少數國家擁有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制造業發展極不均衡;而中國工業體系較為完備,部分高端制造業形成了比較優勢且產能充裕。
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拉美各國紛紛進入“進口替代工業化”階段,關起門來發展民族工業,但成效不大。隨后,拉美開始“去工業化”,制造業急劇萎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80年的27.8%跌至2009年的15.3%。
拉美開發銀行行長加西亞認為,拉美“去工業化”與當時國際市場初級產品價格長期維持高位有關,使資本過度向能源資源類產業集中,從而打擊了制造業。如今,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到了重振制造業之時。拉美國家應加強與中國的產業合作,學習中國吸引外資并提升競爭力的成功經驗。
中國社會科學院拉美所所長吳白乙說,對想要擺脫資源出口依賴、實施“再工業化”的拉美國家而言,中國轉移的產能絕非落后產能,產能合作領域前景廣闊,但前提是需要全面和更加深入的相互認知。
從地鐵到渡輪,從安檢設備到起重機,中國裝備在拉美贏得了口碑。如今,中國品牌的起重機已占巴西85%的市場份額。高鐵、特高壓和核電技術有望成為中國裝備走進拉美的新動力。
還有,拓展區位優勢是推動產能合作的支撐點。中拉區位優勢明顯,互為重要市場,兩者人口相加占到世界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同時,具有消費能力的中產階層不斷壯大,預計到2020年中拉中產階層人數之和可達8.5億。
拉美多國與美國簽有自由貿易協定或關稅優惠協定,中國則與東盟建有自由貿易區,可相互借重,產生積極的外溢效應。對此,聯合國拉加經委會國際貿易與經濟一體化部主任羅薩萊斯認為,拉美國家應強化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積極融入亞洲價值鏈,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加西亞則建議中國企業深耕拉美,并積極利用拉美這一跳板,放眼整個西半球。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