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0年捷克作家雷爾·恰佩克的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的“robot”一詞開始,機器人就從單純的文字變成了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以服務機器人為代表的機器人穿梭在人類世界的各個角落里,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也正因為誕生于科幻小說之中,人們對機器人一直充滿著幻想,從工業機器人到掃地機器人,再到教育機器人和快遞機器人,人類的雙手正在扶持一個新行業的誕生——安防機器人。
從安防機器人談起
安防機器人又稱安保機器人,是機器人行業的一個細分領域之一。
和其它服務機器人類似,安防機器人內置攝像頭,gps技術,機器視覺和語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但光從稱呼出發,我們就能了解安防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大不相同。
不同于其它服務機器人的工作理念,安防機器人旨在在人類完全控制下協助人類完成安全防護工作,被廣泛用來解決安全隱患、巡邏監控及災情預警等,出沒在險情發生前、中、后期的第一現場。
而按照服務類型的不同,安防機器人又分為安保服務機器人和安保巡邏機器人,前者用于非工業區域,廣泛應用于銀行、商業中心、社區、政務中心等場所;后者則用于執行各種智能保安服務任務,廣泛應用到電力巡邏、工廠巡邏等領域,適用于機場、倉庫、園區、危化企業等場所。
我國首個安防機器人出現于2015年,由中智科創機器人開發。該機器人集高清攝像頭、紅外熱成像、視覺激光導航、環境傳感器、警燈裝置于一身,具備國內最先進的自主導航技術、自主執行任務、24小時全方位音視頻監控、異常情況自動報警等多種功能。據統計,一個安保巡邏機器人可以抵上2.4個安保人員執行巡邏任務。
而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加持下,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等多項ai技術也豐富了安防機器人的功能與應用場景,有望讓其成為事前預警、事中報警和事后最終的有力助手,造福城市公共安全。
這聽起來是件很棒的事情,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說服務機器人源自人類對生活舒適感的追求,那安保機器人的出現是否體現了人類的焦慮和不安,換句話說,人們的安全感正在逐漸喪失。
誰也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機器人進入安防市場,底氣何在?
隨著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僅在2018年上半場,安防機器人家族迎來了不少新成員:2月7日,20臺機器人警察亮相深圳北站,助力春運安保;
克路德發布五款機器人新品,其中一款就是安防機器人;
京東第二代巡檢機器人正式在北京“亞洲一號”投入使用;
月初,人工智能公司深蘭科技推出了一款能抓小偷的安防機器人“瓦力巡警機器人”;此外,沈陽祿禧機器人的安防巡檢機器人也將于10月1日上市;
等等!
但是,安防市場為什么就選中了機器人?
先從安防行業談起。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球安防服務行業近年來呈現快速的發展趨勢。從2015年的2181億美元到2020年估計的315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預期可以達到7.6%。在國內市場方面,2016年國內安防市場規模接近5700億元,未來五年國內安防行業將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18年市場規模有望向9000億元規模進軍2020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萬億元。可以這樣說,當前的安防行業將是一塊億萬級的大蛋糕!
傳統安防市場體系靠“人防+物防”實現,但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犯罪手段的科技化等問題的涌現,“人防+物防”安防體系已遠遠不能適用于現代安防需求。
這時候,科技力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