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或于近期發布 河北天津承接八大重點產業
重點提示 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獲悉,由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目前已經定型,或于近期發布。 指導目錄大致有八類重點產業,需要河北、天津來承接,分別是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金融后臺、文化創意、體育休閑。
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突破口之一的產業轉移,正在提速。
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獲悉,由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目前已經定型,或于近期發布。
指導目錄大致有八類重點產業,需要河北、天津來承接,分別是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金融后臺、文化創意、體育休閑。
“還有一些新的高端合作項目,例如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曹妃甸循環經濟示范區、京津未來科技城合作示范區等。”知情人士表示,從一般產業到高端產業合作,以園區作為點來支撐,到京津、京冀產業帶合作,由點到面,形成全方位的產業轉移和產業合作。
津冀承接八大重點產業
去年6月7日至8日,時任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就引導產業合理有序轉移等工作,赴河北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期間,朱宏任召開了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和產業轉移工作專題座談會,決議制定京津冀地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搭建產業對接平臺,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
這次座談會釋放出有關部委將制定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的信號。據了解,當時的座談會初步確定了京津冀產業轉移的四大思路,一是梳理本地區產業發展的要素保障情況、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承接產業轉移的重點領域和方向、擬轉移的重點領域和方向以及每個領域轉出的標準和原則;二是加快構建完善區域綜合交通網絡,將區位、港口、先進制造業等優勢有效疊加;三是形成梯度規律,從高梯度轉移到低梯度。北京的高端產業,如高新加工制造產業,應先往河北的石家莊、唐山地區轉移,再逐漸轉移至周邊的秦皇島、滄州、邯鄲、邢臺、衡水、保定等地,而研發環節則始終留在北京;四是把握產業轉移機遇,把吸引人才作為工作著眼點。
“現在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目前已經定型。”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其或將于近期發布,確定了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商貿物流、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金融后臺、文化創意、體育休閑等八大類重點轉移產業。
為何會重點點名這八大類產業?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李峰博士認為,一方面是立足于源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考慮, 另一方面也是與三地產業發展基礎和優勢相結合。
“產業轉移和三地功能定位,發展目標有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就要考慮哪些產業在北京但不符合北京作為首都的定位,比如說商貿物流、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產業就屬此類。”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同時,“這也是發揮三地產業比較優勢的過程,考慮哪些產業津冀能夠承接以及其未來發展方向、交通保障等因素,從而確保產業轉移能夠落地生根”。
事實上,諸如信息技術、裝備制造、商貿物流等產業,在天津、河北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以河北為例,河北現已有三大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三大新能源汽車基地、四大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六大新材料基地、九大新能源基地和九大生物工程基地來對接北京天津的產業轉移,為全面的京津冀產業布局做好準備。阿里巴巴、當當網、凡客、亞馬遜、京東、唯品會等電商也已先行轉移到天津武清。
“這次北京是轉出方,感覺好像是北京在‘甩包袱’,但其實是三地合作,初衷是希望把產業做大做強,因為北京空間資源有限。”李峰認為,上述產業轉移到北京之外后,有利于重新凝練產業鏈,尤其是其與當地產業基礎強強結合,實際上是區域資源整合的過程。
產業轉移新思路
而談論產業轉移,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便是,如何確保轉移產業能夠落地并發展?
“通過園區和基地來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載體。”前述知情人士介紹,因為園區已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并且配套設施較完善。
在去年“226”座談后,河北篩選了多個平臺進行重點打造,對接京津冀。據他介紹,“在去年上半年,河北重新規范和整合開發區布局,形成196個省級開發區平臺,用于承接北京的產業轉移,力度很大。”
實際上,通過園區對接的方式,在指導目錄未出之前就已經開始進行,去年北京經信委和河北工信廳光通過負面清單的形式,已經組織北京的27個園區與河北的57個園區分批進行了4次產業對接。
“他們還不光拿著產業來的,還拿著地圖來的。”李峰表示,產業轉移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三個突破口之一,和三地總體規劃契合,也與三地本身規劃相銜接。
比如,作為產業轉移的承接方,河北的計劃是,以橫向功能區加縱向產業清單的模式承接產業轉移。在功能區劃分上,作為京津水源地的冀西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側重于對接綠色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秦皇島唐山滄州沿海地區特別是曹妃甸和渤海新區,側重于承接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廊坊保定地區側重于承接新能源、裝備制造以及電子信息產業,冀中南地區側重于承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端產業制造環節和一般制造業的整體轉移。
對此,長期關注京津冀產業轉移進展的李峰表示,這實際已具體到操作層面上,同時也是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產業轉移整體思路的一個層面,相較以前,整體產業轉移的思路更明確和清晰。
一方面,產業協同與區域規劃的整體思路相近,要破除“一畝三分地”理念,也就是說各地必須立足于當前明確自身的定位,發揮產業比較優勢,而不是盲目追求一致。比如北京突出自身的知識、技術,天津突出自身的產業創新、研發,河北突出自身的戰略支撐、高新技術。
同時,產業轉移思路和之前有所不同,不僅僅是單純的產業轉移,而是把產業轉移和人口的遷徙、城鎮化建設、生態保護這四方面協同在一起。
此外,“產業轉移更重要的是市場力量,往產業鏈更高端走。”李峰認為,這需要讓企業能夠看到未來的發展前景,政府力量很重要,市場力量同樣不能忽略。
他認為,在三地產業轉移過程中,涉及財政分權的問題,是下一步改革的難點和重點。“京津冀發展希望成為全國改革的示范區,破除行政區劃成為協同發展的全國示范樣本,這個過程中財政體制是一定要動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