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2018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聯合國際會議”在北京隆重開幕,汪懋華院士、羅錫文院士、農業農村部市場經濟與信息司唐珂司長、中國農業大學龔元石副校長,以及國內外智慧農業與生物機器人領域的科學家,充分交流各自的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
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智慧農業和生物機器人技術的基礎是農業機械化和現代農業裝備技術。“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世界各國的經驗表明,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科技支撐。中國的農業機械化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障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2004年以來是中國農業機械化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極大提高了中國的農機化水平。
雖然中國的農業機械化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機裝備制造水平、產品可靠性和農機作業效率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農業機械化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研究薄弱,技術集成度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弱,已經成為制約農業轉型升級的“短板”和瓶頸。
為進一步縮小中國農業機械化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提升農機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地發展,羅錫文院士提出“3-2-3”的發展思路。
首先,明確“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中國農機科技創新和農業機械化發展到2025年、2035年和2050年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25年,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農業機械化“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全”;到2035年,全面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機科技創新能力基本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實現農業機械化“從全到好”;到2050年,農業機械化達到更高水平,農機科技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并跑”,部分領域“領跑”,實現農業機械化“從好到強”。
其次,堅持兩項發展原則。第一項發展原則是全程全面機械化同步推進,全程機械化主要包括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的生產機械化。全面機械化主要指“作物”生產全面機械化、“產業”發展全面機械化和“區域”發展全面機械化。第二項發展原則是農機1.0至農機4.0并行發展。農機1.0是指“從無到有”,特點是以機器代替人力和畜力。目前中國在這一階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還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環節,所以還要“補課”。農機2.0是指“從有到全”,特點是全程全面機械化。這是中國現階段要大力“普及”的方向。農機3.0是指“從全到好”,特點是用信息技術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這一階段正在進行試驗“示范”。農機4.0是指“從好到強”,即要實現農機自動化和智能化,農機+互聯網,也就是智慧農業和農業機器人技術,這個方向需要積極探索。根據中國的國情,從農機1.0至農機4.0不能走順序發展的道路,必須并行發展,同步推進。
最后,落實三項重點任務。第一是薄弱環節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補短板),包括應用基礎研究,糧食、經濟作物和飼草料薄弱環節技術研發,設施養殖工程,區域、水果蔬菜飼草料與畜禽水產機械化技術體系集成研究示范,農村生活廢棄物處理與綜合利用7個方面。第二是現代農機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科技創新,根據中國現代農機裝備發展現狀,當前亟需在共性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傳感器與智能化技術、基礎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藝5個方面盡早取得突破。第三是農業裝備智能化科技創新,主要包括傳感器、農機導航、精準作業和農機作業工況監控4個方面。
中國農業機械化“3-2-3”的發展思路,就是開發應用農業機器人等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
來源:農機360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