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證券日報》記者從央行[微博]更新的金融機構信貸統計表獲悉,8月末,央行口徑和金融機構口徑的外匯占款單月降幅刷新歷史最大降幅紀錄,且為連續第三個月雙雙下滑。其中,從金融機構口徑來看,8月末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環比下降7238.36億元,超過7月份2491億元的環比降幅。從央行口徑來看,8月末外匯占款26.1萬億元,較上月下降3183.51億元,7月份為環比減少3080億元。
外匯占款此前被視作向市場提供流動性的主要渠道,而存款準備金是央行調節外匯占款的重要工具。自今日起,央行對存款準備金考核將由現行的時點法改為平均法考核,這將為金融機構提供超過萬億元的緊急備付資金。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8月份央行外匯占款減少金額與當月外匯儲備下降939億美元的規模并不一致。
央行新聞發言人在解釋這一現象時稱,除了8月份央行在外匯市場操作提供外匯流動性導致外匯儲備下降外,當月外匯儲備委托貸款項目進行了一些資金提款,國際市場一些主要金融資產價格出現不同程度回調也增大了外匯儲備降幅,因此出現了央行外匯占款與外匯儲備降幅上的不一致。
而對于央行外匯占款與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的巨大差異,央行新聞發言人表示,根據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統計口徑,金融機構外匯買賣包含了央行、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三類主體的外匯買賣。8月份金融機構外匯買賣余額降幅高于央行外匯占款降幅,主要原因是銀行體系外匯流動性充裕,而外匯資金運用收益比較低,部分金融機構將外匯流動性提供給企業和個人,滿足企業和個人豐富資產配置的需求。
市場人士更愿意從人民幣匯率的角度對外匯占款進行分析。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李奇霖認為,扭轉資本外流需要穩定人民幣貶值預期。從央行層面,可以通過提高售匯成本,直接公開市場干預,壓縮離岸人民幣匯率和在岸人民幣匯率差,壓縮套利空間,穩定人民幣貶值預期。貨幣政策層面通過降準穩定資金面仍有必要,緊縮貨幣和資金面影響信用派生或加劇人民幣資產風險溢價,得不償失。從實體層面,短期來看,可以通過穩增長提供新的高收益人民幣資產,中長期來看,需要通過改革持久釋放人民幣資產賺錢效應,這才是真正穩定人民幣匯率的不二法門。
央行新聞發言人指出,下一步,央行將允許境外央行類機構直接進入中國銀行間外匯市場,開展即期、遠期、掉期和期權等外匯交易。
來源: 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