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能源發展模式是否正在走向窮途末路?隨著全球能源技術的迭代和能源服務模式的層出不窮,業界對于傳統能源模式的發展空間有著諸多擔憂,進而引發了對于能源行業新業態的熱烈探討。
雖然對于各種新業態的釋義仍未形成統一的概念,也沒有成功的模式可以佐證哪一種必然繁榮,但普遍認可的是能源生產和使用方式終將被徹底顛覆,不是被這種技術就是那種技術,不是被這種模式就是那種模式。因而,從政府到企業,都在積極做著各種探索和嘗試。
政府在頂層設計上的行動更早一些,除了在綜合規劃中有所體現,還制定了分領域的指導文件。2016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了《推進多能互補集成優化示范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017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重點強調要培育能源發展新動能。
同時,在“互聯網+”智慧能源、多能互補集成優化、新能源微電網、并網型微電網、儲能技術等領域,仍按試點先行的模式,通過試點項目建設來探路和試錯、示范。政府正在致力于從管理、機制、模式等層面推動發展新興能源產業,推動能源生產消費新模式、新業態發展壯大。
而對以重資產為主的能源企業來說,融入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所帶來的新業態與以往所有時期的轉型都不一樣,原來的轉型主要是能源結構調整和技術產業升級,實際上是在舊有格局中進行的。而席卷全球的這次能源技術與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融合,打破的是舊有的生產模式、商業模式、盈利模式、服務模式,這是一場能源生態的巨變,唯有進行基因改造才能得以生存。
基因改造不是動手術,決不是靠修修補補就能實現的,需要由內而外的細胞重組,需要從上到下的協調一致,才能產生驅動新產業的新動能?,F在,不但是能源企業,資本市場和行業外都被激發出極大熱情,意欲在“互聯網+”“能源+”模式上樹起自己的旗幟,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但是,客觀來說我國能源新業態的成長土壤相對貧瘠,主要表現在政策體系尚不完善;信息和能源關鍵技術還不成熟,影響到產業的融合、經濟性和能效;而長久以來能源從供到用的單向傳導使專業化能源服務發展緩慢。因而,在起步基礎相對薄弱的情形下,能源新業態的培育需要從機制建設、產業融合、商業模式上多下功夫。
一是加強對各類能源新業態的歸一化頂層設計。目前對于“互聯網+”智慧能源、多能互補、儲能等各種業態分項制定文件,實質上這些新業態有同質化的特征,在試點申報時很多項目可以同時滿足。但由于各有各的規定,容易造成試點項目推進中標準和規范不統一。建議從頂層設計層面統籌各能源品類、各新業態的協調發展,為培育新型能源體系做好政策指引。
二是要真正做到能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融合?!盎ヂ摼W+”絕不僅僅是牽強地把互聯網技術疊加在能源行業之上,而是通過融合使能源的生產、傳輸、使用進入新的模式,是通過融合重塑能源行業的組織基因和商業模式,進入供需互動的高級能源利用形態。
三是要創新能源新業態的商業模式。目前,大部分新業態的示范項目缺少清晰的商業模式,盈利主要靠政策補貼,這必將難以維持長久。除了要跳出固有思維,以互聯網思維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服務,從提升用戶體驗出發尋找模式創新之鑰。
來源:能源研究俱樂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