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成都訊眾所周知,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而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演進,中國汽車市場的整體成熟度也得到了極速發展,“開放、融合”成為大勢所趨。在這一大背景之下,作為中國深耕汽車技術的領軍者,比亞迪正在努力推動中國汽車行業走向“大開放”、“大融合”的“大生態”,通過發布向全行業共享的“e平臺”及向全球開發者開放的“dilink”系統,比亞迪不僅僅找到了自身發展的路徑,也為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帶來全新動能。
大開、大合,比亞迪助力行業發展
“融合”,是比亞迪“品牌向上”的靈魂
進入“造車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走向“品牌向上”,而比亞迪也是其中之一。面對新趨勢,比亞迪提出了“技術向上”和“品質向上”兩大路徑,是推動自身“品牌向上”的核心驅動力。而不論是“技術向上”,還是“品質向上”,“融合”的理念一直貫穿其中。
首先是技術上的融合。
實際上,自比亞迪以普通電池生產者的身份殺入汽車行業以來,技術一直是促使其快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發動機層面,比亞迪先后發布自主研發的byd371、byd473自然吸氣發動機,及1.5t、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在變速箱方面,比亞迪也自主開發了6dct變速箱等產品。
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比亞迪的技術就更為豐富,電池不用贅述,這是比亞迪的“老本行”,從最開始的磷酸鐵鋰電池,到現在的三元鋰電池,比亞迪已經成為屈指可數的電池供應商,而在電機、電控層面,比亞迪的實力也是首屈一指。但面臨新的發展形式,單一的技術已經難以起到支撐比亞迪快速發展的作用,此時,“融合”開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比亞迪“dilink系統”
不久前,比亞迪在2018 byd dreams品牌盛典暨全新一代唐上市發布會上發布了“e平臺”、“dilink系統”及“第三代dm”三大技術,就是在“融合”理念之下誕生的杰作。通過對旗下眾多高精尖技術重新進行優化、排列、組合,比亞迪“e平臺”、“dilink系統”及“第三代dm技術”將在不同的領域內發揮更為強大的攜領作用,推動比亞迪在“技術向上”層面更進一步。
其次是在品質上的融合。
比亞迪設計總監沃爾夫岡·艾格
為了使旗下車型的品質與國際接軌,比亞迪整合了包括國際頂級設計大師沃爾夫岡·艾格、底盤調校專家漢斯·柯克、整車nvh專家車熙范等國際一流的人才與團隊。如今,比亞迪旗下全新一代產品,不論從顏值還是舒適性、操控性能有了質的飛躍,堪比德系豪車水準。而在供應鏈層面,比亞迪也對全球優質資源的整合,吸納包括為奔馳、寶馬、蘭博基尼等高端汽車品牌的提供零部件支持的馬牌、博世、布雷博等國際一流零部件企業加入供應鏈體系,為比亞迪旗下全新一代產品的品質提供保障。
可以說,“融合”已經成為比亞迪“品牌向上”的靈魂所在。
“開放”,讓中國汽車行業進入發展快車道
除了“融合”頂級的人才和行業合作伙伴為自身發展提供助力之外,比亞迪也開始以更為“開放”的態度,致力于推動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走向快車道。
還是以“e平臺”及“dilink系統”為例,比亞迪目前已經向全球同行開放“e平臺”,并向全球開發者共享“dilink系統”。
其中,憑借“驅動3合1”、“高壓3合1”、“一塊擁有十余項控制模塊的高度集成pcb板”、“1塊智能旋轉大屏”、“1塊長續航、性能穩定的電池”,比亞迪塑造了“33111”高度集成、全面整合的“e平臺”,能夠在大幅降低研發成本的同時,提升產品在性能、空間、續航等多方面的表現。這不僅僅是比亞迪造車技術的“新高度”,對于整個汽車行業而言,同樣是重構產業模式的“新路徑”,面向全球同行開放的“e平臺”將推動中國汽車行業跨越至更高性能、更加可靠、更低成本的技術新格局。
通過dilink系統,比亞迪將打造“超級汽車生態”
而dilink系統的作用同樣如此。與當前行業內僅開放車載信息系統不同的是,比亞迪幾乎開放了汽車所有的硬件控制權限,通過dilink系統,開發者可以獲取總計341個汽車傳感器和66項控制權限,這在汽車行業發展進程當中史無前例。通過dilink這個多維的開放平臺,比亞迪不僅僅能夠吸引全球的開發者參與到dilink系統的開發當中,也能夠吸引百度及更多互聯網巨頭,甚至是更多的汽車企業參與其中。可以想見,一部手機只有10多個傳感器就衍生了千萬級應用,那么對于一輛擁有高度開放dilink系統的比亞迪全新一代產品必將衍生出海量的應用體系,這將是一個具備無限可能的“超級汽車生態”,對于整個汽車行業的影響同樣難以估量。
向新而行的比亞迪為汽車行業發展帶來全新動能
綜上所述,“融合”與“開放”,不僅僅為比亞迪的發展提供方向,也為整個汽車行業的發展提供助力。近日,國家發改委發布《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中顯示,新建獨立燃油車整車企業將被禁止,現有企業擴大燃油汽車產能也要滿足多項嚴苛條件;而新建獨立純電動汽車企業項目要有純電動汽車持續開發能力,純電動乘用車建設規模不低于10萬輛,純電動商用車不低于0輛等條件。
由此看出,不管是傳統燃油車,還是新能源汽車,國家正在加速推進中國汽車產業向規模化、體系化發展,封閉的汽車生態已經不再適合中國汽車行業,而“開放”、“融合”是未來中國汽車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圍繞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中國汽車行業正在面臨最為激蕩的變革期,而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不失是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良策,從這一點來看,比亞迪已然走在了行業的第一梯隊。(廠商供圖)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