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次訪問被稱作“超級國事訪問”,目前在經貿層面已經結出累累碩果。英國《金融時報》21日的曝料則表明,中國還將在國際金融市場定價權上有所斬獲:倫敦金屬交易所ceo瓊斯近日表示,正試圖讓中國參與到交易所的定價過程之中。
以下為《金融時報》文章全文:
倫敦金屬交易所希望中國在價格制定上發揮更大作用,并且將和中國多家銀行及券商合作,鼓勵他們更多地參與這一工業金屬領域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市場。
中國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是同意支持這一倡議的七家機構之一。這是有著138年歷史的倫敦金屬交易所為利用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原材料的渴求而作出的最新努力。
倫敦金屬交易所首席執行官加里·瓊斯說:“我們正試圖讓中國參與方能更容易地加入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定價過程,確保中國在金屬交易領域的重要地位能更好地體現在全球定價之中。”
中國消費了全世界40%的賤金屬,是最大的金屬出產國。在倫敦金屬交易所,中國的交易量占到20%左右。
根據在中國國家主席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達成的這一協議,雙方就旨在支持中國“一帶一路”貿易計劃的目標達成了一致。這些目標包括實現中國和全球市場之間的價格趨同、在現有的貿易線路上利用倫敦金屬交易所批準的倉儲系統,以及幫助人民幣走向國際化。
鋁、銅和鋅的全球參考價格由倫敦金屬交易所來確定,在這家交易所,中國成員的數量不斷增加。
中國政府希望中國能夠參與定價,但在中國的大宗商品市場上發揮主導作用的是散戶。中國的資本管制政策讓外國投資者進入這類市場受到限制。
由于缺乏國際影響力,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合約價格很難被視為全球基準價格。
瓊斯強調了倫敦金屬交易所對中國金屬制造商的吸引力。他說:“中國企業在倫敦金屬交易所的對沖交易可能比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還多,因為這里的合約規模是上海的5倍。這里的交易活動的確意義重大。”
瓊斯說:“如果智利一家采礦企業正試圖和中國一家實體確定某種產品的價格,他們可能寧愿參考較為中立的倫敦價格,而不是中國的基準價。”
香港證券交易所2012年以22億美元收購了倫敦金屬交易所,這一出價在某種程度上是考慮到其在華業務的增長能力。由于遭到中國國內的強烈反對,這家交易所暫停了在中國內地注冊倉庫的計劃。讓中國交易商參與其期貨合約交易,并將中國內地的合約提供給海外交易商的計劃也已擱淺。
上海計劃打造一個平臺,讓外國投資者可以直接參與交易。它在今年推出了鎳期貨合約,目前交易量已相當于倫敦金屬交易所該類合約交易量的90%。
對于倫敦金屬交易所來說,他已在吸引中國成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目前已有六家機構加入,更多的則在洽談之中。
今年倫敦金屬交易所的清算公司開始接受人民幣結算。這有助于中國實現本國貨幣在國際貿易中得到更廣泛應用的野心。
來源:匯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