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今天受權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落到房地產方面,關系比較直接的是戶籍制度改革和城鎮化以及棚改。
其中“建議”指出,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支持引導其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
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高級經理盧文曦表示:如果農村土地實現流轉,經濟也會帶來新的動力。一邊是城鎮化,吸引農民入城,但基于手中無錢,沒有能力購買城里的房子。而且隨著人口外遷,也無法拉動當地消費。農民到城里打工手里的土地也荒廢,無法充分利用。兩頭資源都無法很好的利用。當農村土地實現流轉后,人口的流動也可以相互打通。農村人口可以到城市,而城市的人口也可以向農村流動。
此外,“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表明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猶存,投資意愿不足,通過加大棚戶區改造一方面可以發揮投資拉動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發揮社會效益。
“建議”還指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并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施居住證制度,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高級經理盧文曦表示:“十二五”城鎮化率達到55%,十三五提出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意味著快速增長的方式或將改變,今后將更注重質的發展。農民進城要和市民享受同樣待遇,否則就變成城市中的最底層階級,沒有尊嚴可談。而戶實施居住證制度就是打破戶籍壁壘,讓人在農村和城市,以及城市和城市之間流動。伴隨人口流動,也會帶動對房地產的需求。過去的城鎮化協調不夠,缺乏創興,而現在的城鎮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上海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高級經理盧文曦表示:城鎮化最后結果會是房價出現合理回歸。一個城市是否有活力在于能否吸納足夠多的勞動人口。如何讓這些勞動人口在本城市駐留,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其在城里買房。今后的城鎮化會避免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這也意味著房地產稅一定會征收,并且腳步有可能會比預期中要快。
來源: 搜狐焦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