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福繼:機器人是否有情?
2018-07-11 16:55來源://
原標題:任福繼:機器人是否有情?
6月29日,科學中國人(2017)年度人物盛典現場,合肥工業大學先進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作報告,題目為“機器人是否有情”。
2016年3月15日,alphago贏了圍棋冠軍李世石。不僅如此,在有限的范圍內,機器人的智商今后要遠遠高于人類的智商。大家都說機器人能贏,是因為圍棋有固定的規則,加了變量會怎樣呢?2018年6月18日,ibmresearch最新推出的一款辯論者機器人就在舊金山ibm辦公室第一次戰勝了人類頂尖辯手。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學會新年刊號上,我寫到了“人工智能核爆力”。人工智能背后有云計算、大數據、深度學習、腦認知以及認知腦,它將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地發展、進化、突飛猛進,進而具備超強的核爆力。
人工智能從三個層次來講,分別是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
在計算智能中,它遠超人類;在感知智能上,機器人和人類各有千秋;在認知智能上,機器人遠遠不及人類。對人工智能來說,真正意義上的認知也就是理解,現在還是零。
我們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這樣分層次:幾億年前,打獵為生,叫狩業社會;幾百萬年前,可以種莊稼了,叫農業社會;幾百年前,以蒸汽機為代表,人類進入了工業社會。到現在,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幾十年后會進入智業社會。
什么是智業社會?就是各行各業將由人工智能來主導,大多數行業,人類處于邊緣,或者根本不需要人干預了。如果把人工智能取代人類的比例,從30%到95%這個階段定義為智業社會的話,我們人類將會長期處于智業社會。再發展后,慢慢都會被機器人替代,就叫無業社會。“無業”當然不意味著我們就失業了,只是那時候現金已經完全不存在了,就是我們所說的人機共生。而智能機器人會朝著智能化、模塊化、產業化和情感化方向發展。
任福繼和他的化身機器人
今年2月28日,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有2億4090萬,占總人口的17.3%。老齡化越來越嚴重,我們做了一些工作,就是陪護型機器人。日本有一款陪護型機器人,是在老人院用的,當你開始撫摸它,它會慢慢具有溫度,還可以和你聊天。這些,需要一種情感。
30年前,我在日本留學過一陣子,負責工業機器人項目。1985年,全世界2/3的工業機器人都在日本。那時候,不管是政府官員、公司老板還是大學教授,都希望把工業機器人引入家庭,但很遺憾,直到現在都沒能如愿。為什么?就在于沒有情感。人類不需要一個冷冰冰的機器作伴。所以那時候我們就在想怎么進行機器人的情感研究。
1997年,mit的一位教授提出“情感計算”概念,最好的辦法就是利用腦認知。我國的腦科學計劃已經開始。世界各國這么多腦科學在研究,腦科學認識了腦,認識了情感機制,我們就可以把它覆蓋到機器人上。但是,僅僅依靠腦科學獲取人腦認知的機理來實現高級人機交互是遠遠不夠的。
以智能機器為載體,以多元感知為手段,以情感計算為突破,實現高級人機交互,這就是工程的方法。我們把從心理學上研究情感轉移到工程上來,提出心狀態轉移網絡。在這個網絡中,人的情感狀態可以分成獨立的計算機在信息中的狀態,狀態之間可以互相轉移。比如,漲工資啦、中彩票啦等高興的信息,或者一些悲傷的信息來了之后,進行轉移。如果有了大數據、有了轉移的概率機制,在心狀態轉移網絡中,就可以推斷情感,這是最早在工程上能夠實現的方法。
外界刺激怎么進行?工程上講究的方法是語言、語音、面部表情以及生理信息指標。心狀態轉移網絡是萬人平均的,那如果有人怎么惹他都不生氣怎么辦,我們還會有一個個性化數據。以后,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進行個性化定制。對機器人,我們給它以假想人格,根據需要去進行調整。有了狀態轉移網絡之后就可以進行很多應用開發,包括機器人應用、醫療等方面,現在我們用的最好的是在游戲領域。
那么,如何獲取外界信息?先從語言中獲取,博客、微信等,字里行間都隱藏了你的情感,只不過你不知道。我們據此生成了情感語料庫,內容最詳細、層次最深。現在,包括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東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00多所學校在用我們的情感語料庫,我們免費提供給大家。
為什么從語言里面可以生成情感?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7歲的兒子不幸遇難,他懷著極大悲憤投入到抗震救災中。但是,2009年4月20日凌晨兩點,他自縊身亡。我們把他的博客全部取下來之后,用現在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得知他此前的自殺傾向已經很高了。
現在,中國每三分鐘就會有一個人因抑郁癥而自殺。他們一般不和家人,甚至不和醫生交流,但是會寫微信。這意味著他渴望交流,就是渴望和機器交流。這是我們的觀點。我們這幾年提出“豐心工學”和“健康計算”,希望以后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一個id,這個id由機器人給你管理,它可能是你以后最好的醫生,也是你最好的老師。
情感工作只靠語言不行,還有語音。語音中也有情感狀態信息,有心理健康狀態信息。同樣的,我們還可以通過機器人自動識別你的面部表情,來判斷你的情感狀態。另外一個因素,生理信息指標。以前測腦波,需要戴很大的頭套。現在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測量體溫等指標。這樣一來,通過這四大因素,我們就可以測出情感狀態。
2004年,我們提出一種“先進智能生態系統”。原先的機器人多采用卡通形式,現在我們要做人形機器人,讓誰來做模特呢?這涉及肖像權,所以我就先犧牲一下把“我自己”給做出來了。大家都對美女機器人感興趣,后來,我們還選了15張美女的照片,平均合成,就有了這款sisiren。
美女機器人sisiren
機器人怎樣走進千家萬戶?必須要進行機器人革命。革命必須要有想象,有想象就意味著必須要有情感。如果人類沒有情感,也不會想到要革命。不想到就不會做任何事情。我們最早提出情感機器人的時候,有人說這是天方夜譚,但現在情感機器人pepper已經在做形象大使了。
有了情感機器人,我們就可以繼續開發一些產品。具體要怎么進行?
首先,我們要從原來的單模態小數據過渡到多模態大數據;第二,要從醫學心理過渡到工學心理;第三,要從原來的單一模態感知過渡到多模態融合感知;第四,從原來單純的人機交互過渡到人機情感交互。只有做到這些,才能讓機器人真正進入我們的家庭。
機器人是否有情?雖然今天不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我要說,到2049年前后,機器人的智商會全面超過我們人類。在那個時候,如果不出現大的突破、飛躍,機器人的情商可能還不及學童。盡管這樣,我們認為機器人會用某種工程的方法來識別、認知人類的情感,同時用它自身的方法來創生它的情感,讓我們看起來覺得這個機器人具有情感。
未來20年,我們會在這個方向上產生突破。在這樣一個人機共生時代,我們的家庭護理,包括老年護理,最好的醫生可能是情感機器人。用毛澤東當年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里的一句話來形容(情感機器人):它是立于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
最后用一句歪詩結束我的演講——天若有情天亦老,有情豈只機器人。謝謝大家。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