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輪胎板塊6家上市企業先后披露了2015年三季度報告。總體來看,國內輪胎大型企業表現難如人意,業績下滑與行業目前整體局勢相符。宏觀經濟不景氣背景下,輪胎業基本面矛盾進一步加深。內需增長放緩、出口壁壘加大,使得橡膠最大下游輪胎業遭遇巨大挑戰,促使整個輪胎行業進入包括產能、產品、原料等多方面的綜合調整期。
上市公司業績差強人意
來自安迅思的數據顯示,青島雙星、佳通輪胎、賽輪股份、風神股份、貴輪股份和雙錢股份6家上市輪胎公司中,除雙錢股份一家營業收入增長外,其他企業業績全數下滑。整體平均營收較去年同期下滑14%,毛利率均值從上半年的20.26%進一步下滑至三季度的18.35%。凈利潤方面,僅青島雙星、佳通輪胎兩家企業實現微增,其余均呈現較大降幅。凈利潤率有所改善,從上半年平均的2.71%上升至4.17%,其中主要受佳通輪胎的拉動,其余企業變化并不大。
市場環境內外兼“憂”
自今年二季度后期開始,輪胎行業開工情況下滑明顯。三季度起,受國內汽車產銷不佳以及美國對華輪胎“雙反”等事件影響,輪胎行業內需及出口均陷入困局,從相關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亦得到了印證。6家上市企業均為國內業界領先企業,放大到整個行業,實際情況更為糟糕。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看法悲觀。援引輪胎主要原料丁苯橡膠行業某生產企業銷售負責人的觀點:“入行十多年以來,這是輪胎行業最差的一年。大家都說看不到拐點和希望,輪胎行業借助一切的機會停工減產,比如閱兵假期和國慶節。”
市場的擔心不無道理。今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產量為1709.16萬輛,同比下降0.82%。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或將是15年以來車市首現負增長,盡管10月份數據有所改善,但擔憂情緒仍未減少。
而以美國對華“雙反”為首的貿易保護政策更是給中國的輪胎行業帶來了致命一擊。以半鋼胎為例,1~9月,中國共出口132.96萬噸,同比下滑7.3%。其中美國仍為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但量級同比下滑43%,其占據出口總量的份額從去年同期的30%下滑至目前的19%。
近日,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更是調整了2015年全國汽車輪胎總產量預測目標。調整后的全國汽車輪胎總產量從5.87億條降低為5.63億條,其中,全鋼子午線輪胎為1.08億條,半鋼子午線輪胎為4.1億條,斜交輪胎為0.45億條。此次調整是根據42家統計企業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做出的。
輪胎企業開始思考轉型
外部環境持續惡化,使得中國輪胎企業開始尋求轉型升級。比如中國化工欲收購意大利倍耐力公司、雙錢股份關停上海東海斜交胎產線、青島雙星環保搬遷轉型升級綠色輪胎智能化示范基地等。這種變化主要還是因為中國輪胎行業產能仍集中于低端產能,國內乘用車及高檔子午胎市場大部分均為國外龍頭企業占據,而中國企業以壓低價格來競爭,其可持續性不佳。
在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輪胎企業對原材料的選擇更為開放。早些年,輪胎行業利潤豐厚時期,輪胎工廠多習慣于使用老牌工廠的橡膠,比如齊魯石化、燕山石化、申華化學等。但利潤急劇萎縮的今天,輪胎廠對于成本趨于敏感,一些在價格上更具優勢的新進企業產品被更多地使用,比如浙江維泰、浙江傳化、四川石化等。
安迅思認為,2015年輪胎行業仍將處于調整期,行業的洗牌勢在必行,而這也將使得橡膠行業原有的格局繼續被打破。橡膠行業將跟隨輪胎行業一同洗牌,“去產能、調結構”將是未來幾年橡膠行業發展的大基調。
來源:中國化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