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bat和amg中,阿里et工業大腦是第一個下到車間里的人工智能。光伏材料制造商協鑫作為第一家采用阿里提供的云計算服務的制造商,其良品率提高了1%,每年節省了上億成本。保利協鑫和阿里云的合作是中國工業制造領域的創新示范,阿里云在該制造商車間做的第一件事,是把生產線上所有端口的數據上了云,然后調集上千臺服務器的算力,短時間內從數千個變量里找到了影響良品率的60個。接下來則交由人工智能實時監測和控制這些變量,生產線只要“奉命行事”即可。
實際上,在工業領域悄悄布局人工智能落地的企業早已出現,作為引領自動化行業發展的先鋒,深謀遠慮的大佬們看到了數字化轉型的優勢,紛紛著手布局工業領域的人工智能平臺。
西門子——西門子中央研究院近日在慕尼黑演示了雙臂機器人的一部分,借助人工智能的高度自動化,該機器人無需編程即可自主分工協作,用于產品制造。西門子中央研究院kaiwurm博士表示,“我們只需告訴機器人,把某個部件安裝到導軌上,它就會執行這個操作。”作為一個簡化的例子,這項任務描述了“單件定制化生產”的內涵。其中涉及加工或組裝含有不同部件的多樣化產品。機器人從關聯的軟件模型中獲取制造產品的相關信息。傳統的機器人無法理解這種cad/cam(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模型,但新的機器人原型可以做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就好像機器人能夠理解不同的語言,從而不必對其運動和工藝進行編程。
來源:中華機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