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全球版圖重構中,制造強國紛紛強化知識產權嚴格保護,構建本國企業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生態,鞏固和擴大本國制造業競爭優勢,其協同推進力度空前,舉措務實,值得借鑒。
制造強國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生態值得借鑒
強化制度創新,積極保護企業新型創新成果。保護企業新型創新成果是美國知識產權制度創新的重要動力。1980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判例方式將轉基因微生物納入專利保護。轉基因生物體、基因序列、商業方法可專利性隨后漸被各制造強國認可。在制造強國主導的trips協議中,推行知識產權高標準、強保護,大大擴展巴黎聯盟、伯爾尼聯盟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知識產權保護范圍,企業生物技術、數據庫保護、網絡版權、軟件專利、商業方法專利等大量新型創新成果均被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美歐等制造強國還通過聯合標準許可、標準使用費、專利運營等制度創新,固化、強化其制造業知識產權優勢。
強化知識產權執法,全方位保護本國企業全球利益。國內層面,適時修改完善專利、版權等知識產權實體法,延長保護期限,細化保護措施,強化執法組織建設,持續開展知識產權執法監測,適用比trips更高的知識產權執法標準,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成本和違法成本,為其在全球范圍推行比trips更高的知識產權執法標準奠定基礎。國際層面,以更高標準構建企業全球知識產權保護生態。一方面運用wto、wipo以及其他雙邊多變貿易、投資或知識產權協定,在海關執法、技術援助、政府、企業合作等領域適用高于trips知識產權執法的標準。另一方面在世界海關組織(wco)、萬國郵政聯盟(upu)、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多邊機制同步強力推行更高知識產權執法標準。并將知識產權與貿易直接掛鉤,強推“特別貿易條款”,頻繁運用“貿易調查”施壓他國接受其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
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精準貼身服務企業國際知識產權競爭。創新投入巨大,創新要素廣泛深入滲透,眾多產業組織利益對知識產權高度依賴。美歐等制造強國順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和行業組織精準貼身服務本國企業國際知識產權競爭。政府和民間雙輪驅動,美歐等制造強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生態形成了政府和社會力量合作共治的合力。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生態建設面臨瓶頸
制度細化和措施完善亟待加強。我國正在建設制造強國,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持續推進,大量新型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知識產權保護面臨制度缺失和制度建設困境。一方面囿于法定知識產權保護客體限制,現有知識產權制度不能給予醫藥、計算機軟件、3d打印等方面的微創新給予及時有效保護,企業大量涌現的微創新成果迫切需要知識產權制度與時俱進。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產業迭代周期已由pc時代的18個月縮減至6個月乃至更短,現有審查周期和標準難以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創新“迭代快”“微創新”量大的需求,需要專利審查更加注重技術迭代的時效,關注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微創新。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生態急需細化制度規范的范圍和對象,改進制度實施的措施,強化制度實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侵權成本低、維權成本高瓶頸亟待破解。當今,創新要素高度密集、創新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創新成本和風險極高。企業創新可謂是九死一生。然而現實卻讓大量投入創新的企業陷入尷尬境地。維權“時間長、舉證難、成本高、賠償低”,企業維權陷入“贏了官司、輸了市場”的困境。這已成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生態構建必須破解的難題。
重點領域骨干企業知識產權精準有效服務亟待破局。在政府扶持、行業推動、聯盟運營、專業機構參與下,我國的知識產權服務快速發展。但重點領域骨干企業的知識產權精準有效服務一直嚴重滯后。一方面,服務資源布局不均,服務資源碎片化、服務內容同質化、服務渠道單一化,企業急需的個性化、專業化服務難以有效及時滿足;另一方面已有的服務資源和服務內容不能實現不同區域共享、遠程實時指導,眾多服務機構還停留在傳統的服務方式,提供的還是傳統的粗放的服務。服務內容、服務路徑和服務時效難以滿足企業高質量知識產權服務的需求。
構建知識產權保護生態乃當務之急
構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生態,是制造強國建設的“標配”,更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和營商環境的“剛需”,迫切需要政策措施聚焦發力。
與時俱進,完善細化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確保制度實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一是加快知識產權制度的創新,適時擴展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及時將具有商業價值的數據和數據鏈、商業方法、商業模式、生物醫藥技術等企業各類新型創新成果嚴格保護起來。二是針對企業反映的侵權成本低、舉證難以及新型創新成果保護弱問題,加快引入實施懲罰性賠償制度、法定賠償上限、舉證責任倒置、生物醫藥保護期補償等制度。三是重構損害賠償核算依據。核算侵權賠償時可參考涉案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確定損害賠償數額,破解損害賠償低的難題,切實夯實知識產權嚴格保護的制度根基。
整合資源,強化治理效能,顯著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成本和違法成本。一是在侵權、違法案件高發、頻發的制造業集聚區,聚合資源,布局建設知識產權快速保護中心,加快確權、就地立案、就地解決糾紛、就地執行,顯著降低權利人維權的經濟和時間成本。二是支持產業聯盟、行業協會和相關社會力量建立健全知識產權工作組織,探索開展行業知識產權糾紛調解,開辟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的新路徑,建立重點領域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的多元化機制,切實有效化解企業維權難、維權渠道不暢、維權渠道單一問題。三是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侵權監測能力,形成精準打擊力量。四是充分調動行業組織、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力量和智慧,構筑再侵權的社會防火墻。
面向重點領域骨干企業,精準有效推送知識產權服務。聚合優質專業力量,聚焦重點領域骨干企業知識產權服務訴求,開展一站式知識產權顧問服務。一是引導優質知識產權服務資源,面向骨干企業開展知識產權問題診斷、風險識別、布局運用、風險預警等高端知識產權服務。二是組織專業機構,針對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和“小巨人”等企業的知識產權個性化、專門化服務訴求,派駐知識產權顧問,解決企業知識產權服務不精準、不到位和不接地氣問題。三是鼓勵制造業集聚區組織優質服務機構面向骨干企業開展競爭對手知識產權分析、知識產權管理咨詢、重大項目知識產權風險診斷等個性化的知識產權顧問服務。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