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日,“中國制造”絕美綻放。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制造”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值得一提的是,“工匠精神”這一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匯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與此同時,工信部長苗圩5日表示,中國制造2025相關配套文件將在“兩會”后陸續出臺,目前正在加緊編制“中國制造2025”的11個重點工程實施方案、重要規劃、行動計劃。此外,工信部、人民銀行、銀監會三部委3日印發行動方案促進產融合作,支持《中國制造2025》加快實施,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新經濟將成重要增長引擎,下一突破點在于“中國制造”。
“中國制造”暖風勁吹
2015年以來,“中國制造”暖風勁吹。去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一發展概念;隨后,國務院于5月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去年年底,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工業發展,如工業發展28條;在今年1月初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出現了“中國制造+互聯網”的提法;近日工信部同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八部委又聯合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2016年正值“十三五”開局之年,“中國制造2025”作為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理所當然地成為全國兩會的高頻詞,政府工作報告中更是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認為,“質效雙升”是“中國制造”的前提,中國必須立足于制造大國,再向制造強國轉變。全國人大代表嚴誠忠指出,“中國制造2025”呼喚高技能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工信部部長苗圩5日表示,工信部根據《中國制造2025》十年目標制定了工作計劃,具體內容包括出臺11個相關配套文件,全面啟動五大工程,同時將與一些省對接,按照各省情況指導他們實現差異化發展并進行一些部署。這些配套文件將在今年上半年全部出臺。
此外,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三部委聯合發布《加強信息共享促進產融合作行動方案》,旨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制造2025”提供信貸支持。
隨著這些政策措施的不斷落地,未來中國制造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經濟增長新動能
大數據、云計算,尤其是物聯網,讓制造企業把精力用在生產這一端,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中國叫“中國制造2025”。我國政府反復提這個概念,充分顯示了其意識到生產這一端、供給這一端價值創造的重要性。
一方面,新經濟成重要增長引擎,下一突破點在于“中國制造”。當前,我國去產能穩步推進,產業升級緊鑼密鼓進行,經濟轉型升級的良性循環正顯現效果。在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中國智造2025”的強勢崛起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另一方面,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日顯突出。去日本搶購馬桶蓋、到新西蘭搶購奶粉、飛韓國搶購化妝品……過去一年,國人在海外瘋狂“買買買”的消費總額達到驚人的1.2萬億人民幣。無獨有偶,李克強總理今年1月在山西太原召開的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座談會上透露了一個“秘密”:“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圓珠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這些都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國貨的尷尬。
重塑競爭力
“中國制造2025”勾勒出了制造業未來10年發展藍圖,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中國制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
不過,在國家出臺一系列措施力圖振興制造業的同時,我們必須面對成本快速上升、產能過剩、低端產業轉移東南亞、高端產業回流歐美等實際問題。工信息部部長苗圩按表示,“中國制造”不像我們想象那么強大,西方工業,也沒有衰退到依賴中國。我們的制造業還沒有升級,制造業者已開始撤離。
當然,我們不能因此認為“中國制造”將“全線崩潰”,只要以“中國制造2025”為最有力的戰略驅動,實現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升級”,“中國制造”便能彎道超車。
來源:通信信息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