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始被人熟知,近日,這個話題也成為兩會的熱點話題。2016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如何做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任務?代表會員紛紛建言獻策,從不同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全國人大代表、新疆質監局局長劉新勝認為,供給側改革對產品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滿足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不斷追求。現在所說的產品過剩,主要指的是層次較低、單一化的產品,遠不能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
劉新勝說:“從質量的角度來講,供給側改革就是要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和多層次需求,這就需要我們改革過去在計劃經濟模式下的增加產量。從質量的角度,我覺得國家現在亟需制定《質量促進法》。在發達國家,這都是基礎性的工作。國家必須從法的角度解決國人不信國貨、不關注自己能為質量做什么貢獻的問題。我覺得,應該有一項法律來約束政府、企業和消費者,讓他們圍繞著質量的提升來共同發力。我希望‘中國制造’將來也能成為一個響當當的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波司登國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德康認為,中國制造不能再沉迷于傳統的低成本競爭,而要轉向重視品牌建設、品質提升、時尚創意和管理創新。
高德康表示,現在有大量同質化的產品,都是通過壓低價格來進行銷售。有的消費者看到產品價格便宜,買去以后也是浪費了。為了便宜而購買,也不一定愿意使用。一定要讓消費者喜歡你的創新,不斷購買你的產品。在新常態下不斷創新,要做出差異化的產品,批量小、品種多,才能夠適應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在談及服裝業發展問題時,高德康認為,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要保證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就像生產羽絨服,定位一定要清晰,不能盲目發展,一定要了解老百姓的需求,經常給消費者帶來亮點,可以不斷重復購買。真正為消費者創造價值,引導消費者消費,他沒想到的你要想到,他看到了覺得產品非常實用,從做工到面料、設計非常到位,他就會愿意購買?!凹徔椃b業作為典型的制造行業,面臨著需求乏力、成本上漲、市場飽和、電商沖擊等多種挑戰,壓力重重。但是,好的企業逆境之中不找借口,只找方法。當前,解決發展困境的關鍵是要‘三去一降一補’,解決供給側產品和消費者需求的矛盾。長遠來看,一切價值創新的著眼點在于創新有效供給,更好地滿足消費者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品牌企業將成為這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备叩驴嫡f。
高德康說,過去,消費者是為了穿而穿,現在是為了美而穿,情況完全不一樣了。以前款式比較少,而現在是越來越個性化的,這就意味著消費者會在流行趨勢的帶動下買更多的服裝。在這種情況下,服裝更新更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廢舊紡織品。
廢舊紡織品不僅品種多,還涉及各種不同纖維成分,如棉、毛、絲、麻、化纖、混紡等,在紡織品生命周期的全過程中,包含著對資源的攫取和環境污染。目前處理廢舊衣物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掩埋焚燒,一種是回收再利用。用焚燒或填埋方式處理廢棄衣物,不僅會造成資源浪費,還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或細菌,污染大氣、土壤和地下水,成為環境污染的又一重疾。高德康希望國家在回收利用方面進行專門研究。他認為,我國需要建立完善的廢舊服裝的回收再利用體系,這不僅可以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可以大大減少城市垃圾,真正實現低碳環保。在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專門的廢舊衣服回收組織。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回收方式,把它變成循環經濟。
全國人大代表、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說,從政府工作報告里可以看出,“中國制造”依然是一個熱門話題。中國必須立足于制造大國,再向制造強國轉變。對中國企業來說,提升競爭力必須先從生產效率的提升開始,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把力氣下在做“強”上,通過創新驅動實現技術進步、結構優化、產業升級、人力資源的提升。以海信為例厚健說,,近三年里,海信制造系統減少了7000人,但人均效率每年提升都超過30%,實現了質效雙升。
無論是美國的《制造業再生法案》、德國的工業4.0戰略,還是“中國制造2025”,這些戰略的背后意圖都是實現制造業的升級和轉型,體現了各國對自身發展和安全的選擇。我相信只要中國企業用心做也一定會出現眾多世界級制造巨頭。希望政府能給予這些實現制造溢價的企業更多的稅收優惠,中國制造業需要空間參與全球競爭。
來源:消費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