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市場需求增速放緩、傳統行業繼續化解產能等因素影響,7月份制造業pmi微幅回落,重回枯榮線以下。8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制造業pmi為49.9%,比上月下降0.1個百分點,微低于臨界點。
與此形成反差的是,7月份,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9%,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升,為今年以來的高點,表明我國非制造業穩中向好,增速繼續加快。
“pmi的結構性特征反映了經濟在觸底之后,缺乏反彈的動力,而悲觀預期加大了經濟增速的下行壓力。”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應該采取更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如貨幣政策方面,降息降準對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方面更為直接,財政政策方面減稅降費的效果更為明顯。
針對制造業pmi微幅回落,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超強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強降雨席卷我國大部分省市,特別是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對相關地區的生產、運輸等造成較大影響。數據顯示,7月份生產指數為52.1%,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二是市場需求增速放緩,擴張動力仍顯不足。7月份新訂單指數為50.4%,低于上月0.1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回落;三是一些傳統行業繼續化解產能,壓縮生產。高耗能行業pmi為47.7%,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下行。
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pmi為51.2%,比上月上升0.2個百分點,持續高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9%和46.9%,比上月下降0.2個和0.5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落,這也是本月pmi回落的主要因素。
7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繼續回升,服務業發展持續向好。在金融業和旅游消費等行業的帶動下,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比上月上升0.4個百分點,達到52.6%,為第二季度以來的高點,表明服務業業務總量增速繼續加快,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斷增強。
劉哲表示,7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繼續回升,反映了新經濟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已經顯現,但服務業、信息業、知識行業等新興行業,從體量上和傳統制造業可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新動力與傳統產業之間的新舊動能轉換可能還要經歷一個過程。
“這期間,如何放松行政管制和行政壟斷、恢復民間投資的信心、建立完善的市場機制,發掘勞動、土地、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潛力,是重啟中國經濟增長新周期的關鍵。”劉哲強調。
來源: 證券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