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五(8月12日)表示,未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料放緩、利率將上漲,同時通脹也將上升;其還表示,中國決策者不應再緊盯經濟增長目標,而是要提高刺激舉措的質量。
中國的短期目標,使得刺激舉措低質量
imf在對中國的年度評估報告中表示,中國這種制定年度經濟增長目標(而不是預期)的做法,導致他們把精力放在短期的、低質量的刺激舉措上。
報告稱,如果中國繼續設置年度增長目標,就應靈活采用更寬的區間及制定可持續的增長率;比如,報告建議中國將2017年的目標設在6%左右,而與家庭收入增長等其它更具體的指標相比,gdp目標應減少決策關注度。
gdp增速料放緩、利率將上漲、通脹將上升
該組織還預計,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2016年經濟增幅將為6.6%,中國自己制定的增長目標為6.5-7%;預計2017和2018年增幅分別為6.2%和6.0%;同時其還指出,中國gdp增速在未來幾年或將漸漸放緩,2021年為5.8%左右。
報告還稱,利率在不必要的情況下已下調,如果像預測的那樣通脹有所上漲,利率應向不太寬松的水平上漲。
imf預計,今明兩年通脹率仍將保持在2-2.5%左右,中期內將升至約3%,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薪資壓力增強。
中國官員與imf觀點相悖
報告還包括了在評估過程期間與imf會面的中國政府官員的觀點:與imf相反,中國當局認為“從周期性角度看利率水平適當”。
中國政府并不認同imf關于政策支持加劇脆弱性的看法,認為增加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實際上幫助提振長期增長前景。
但是imf還稱,對于中國的財政,很難監控中國的財政狀況,因很多支出和大多數赤字和融資發生在預算之外,幾乎不透明。
中國2018年達成實質浮動匯率是關鍵
2015年和2016年年初的資本外流超過了經常帳盈余,導致中國的外匯儲備明顯下降,imf將這歸因于投資者對經濟放緩和人民幣貶值的擔憂;同時今年資本外流金額及其相當于gdp的比例預計會類似。
報告稱,需要有一個更富彈性、由市場決定的匯率,以便讓市場在經濟中扮演更具決定性的角色,而到2018年達成實質浮動匯率仍是一個關鍵目標。
若改革力度缺乏,則經濟放緩機率會加大
imf中國工作組負責人jamesdaniel表示,總體而言中國在改革方面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但不均衡的進展,如果仍然缺乏大力度的改革,則經濟放緩的機率會越來越大。
daniel表示,在強化公司治理、避免體質欠佳國企進一步借款、解決公司債務過高以及放開服務業方面,中國的進步較為緩慢。
來源: 匯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