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以美元計價,7月份進出口同比仍呈現下降態勢,說明外貿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當前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出口短期內難以提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去庫存、去杠桿等政策未變,且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內仍將維持低位態勢,進口短期內也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增長。在這種背景下,外貿實現回穩向好目標仍需付出艱苦努力。
7月是下半年的第一個月,外貿形勢如何備受關注。海關總署8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當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2.0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0.9%。其中,出口為1.22萬億元,增長2.9%;進口為8730億元,下降5.7%;貿易順差3428億元,擴大34%。
分析人士指出,7月出口同比增長好于預期主要受人民幣階段性貶值影響。以美元計價,進出口同比仍呈現下降態勢,說明外貿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由于內外需都未出現明顯好轉,下半年外貿形勢依然難言樂觀。值得注意的是,民營企業在外貿中的作用逐步凸顯,未來政策應朝繼續深化改革、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向努力,為民營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形勢仍不容樂觀
據海關總署統計,今年前7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13.2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其中,出口7.6萬億元,下降1.6%;進口5.61萬億元,下降4.8%;貿易順差1.99萬億元,擴大了8.7%。從7月單月數據看,進出口繼續維持1%以內的小幅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出口增長比較明顯,這也是自今年3月以來出口連續第5個月實現正增長。
但按照美元計價,7月出口同比下降4.4%,進口同比下降12.5%,仍呈雙降態勢。
“人民幣計價是正增長,但是以美元計價是負增長,說明出口形勢還是不樂觀。”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黃志龍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說。
黃志龍認為,7月出口增長與人民幣階段性貶值有關,而進口大幅下降除了受到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下跌的影響外,主要還是受到國內需求低迷影響。順差規模繼續擴大,形成了衰退性順差,這樣的情況須引起注意。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健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以美元計價環比增長、同比下降,且從成交情況來看有所改善,但只能說外貿趨于回穩,還不能說向好。外貿增長新舊動能轉換還需要時間,短期之內下行壓力依然存在。
與此同時,業內人士表示,以美元計價7月出口增速雖然為負,但比6月回升了0.4個百分點,還是呈現出了一定的復蘇勢頭。海關總署公布的外貿出口先導指數也顯示,7月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為33.8,較上月回升1.1,表明四季度初出口壓力有望減小。
民營企業活力逐步釋放
對于未來進出口形勢如何判斷,黃志龍認為,目前歐美主要國家經濟復蘇緩慢、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壓力持續增大,加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未來出口增長壓力依然很大。進口方面主要還是看國內需求能否進一步改善。
李健表示,國際市場需求依舊低迷,出口短期內難以提升;國內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存在,去庫存、去杠桿等主要的政策未變,且大宗商品價格短期內仍將維持低位態勢,這使得進口短期內出現大幅增長的可能性不大。
數據還顯示,從具體國別看,前7個月,中國對歐盟、日本等貿易伙伴的進出口增長,對美國、東盟等貿易伙伴的進出口下降。歐盟目前依然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此外,前7個月中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小幅下滑,但在外貿總值中的占比仍然超過了50%,達到56.5%。機電產品出口下降,紡織品等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長。“短期內由于受部分剛性需求影響,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出現增長,這并不能說明我國出口結構發生變化。以出口高附加值的中高檔產品為主仍是我國外貿的發展方向。”李健分析說。
值得注意的是,前7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增長,比重提升。數據顯示,前7個月,民營企業進出口5.12萬億元,增長4.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38.8%,較去年同期提升2.9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55萬億元,增長3.6%,占出口總值的46.7%;進口1.57萬億元,增長7.6%,占進口總值的27.9%。
對此,李健分析指出,從數據來看,目前民營企業增長情況向好,且以民營企業為主導的地區,如浙江、福建以及山東等地外貿都出現正增長,說明民營企業在轉方式、調結構中比國有企業速度快,也更加有活力,這是當前中國外貿發展的積極因素。“未來,政策方面也要朝繼續深化改革、簡政放權以及促進貿易便利化等方向努力,為民營企業營造良好的環境,進一步激發民營企業在穩外貿中的巨大潛力。”李健建議。(王曉)
來源: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