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地質勘查局召開地質工作會議,明確今年該局將認真貫徹落實浙江省政府全面實施“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戰略部署,找準新一輪國家機構改革后的自身定位,以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精準服務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資源統一管理為抓手,切實推進實施大地質工作六大保障行動。
實施“除險安居”地災防治保障行動。按照省政府年度工作目標任務書,為全年減少全省地災隱患點1000處以上提供技術支撐。積極承擔即將開展的1:2000全省重點鄉鎮地災風險調查評價與區劃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建立精細化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增強地災防治應急能力和專業化隊伍建設。發揮公益職能,普及全民防災救災意識。全面融入地方應急中心,推進各地勘單位與駐地國土資源部門應急聯動,強化技能培訓和應急演練,按照《浙江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全力做好突發地災,特別是5——9月重點防范期的應急技術保障工作。
實施“大灣區”海洋地質保障行動。組織編制《浙江省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浙江省海岸帶(大灣區)資源環境圖集》,謀劃浙江省海洋地質調查大隊的職能定位,做好隊伍組建工作,推動海洋地質相關專業資質升級和人才隊伍引進。推進與寧波市、南京地調中心三方協作,構建海岸帶綜合地質調查與城市地質調查等相結合的工作協調平臺。抓好嘉興市、溫州市海岸帶重點區綜合地質調查與監測項目等工作。對接中央部署及浙江“大灣區”戰略,積極謀劃三門灣、臺州灣和溫州(二期)海岸帶重點區綜合地質調查。深化與青島海地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相關單位的戰略合作,以及與天津地調中心、海洋三所等單位雙邊合作及與浙江海科院等單位在大灣區空間資源調查等領域的合作。探索海底資源能源調查、海岸帶建設與地質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和海洋地質信息系統建設,助力海洋強省戰略實施。
實施“大資源”綠色勘查保障行動。樹立“大資源”觀,實現地質找礦工作從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地質調查由過去單純資源潛力和遠景評價向地質潛力、開發條件和環境影響三位一體綜合評價轉變, 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第三階段目標順利完成。做好在建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積極謀劃新的立項,探索各類生態紅線內探礦權退出補償機制。重點推進國家緊缺及“三稀”等戰略性新興礦種,以及浙江優勢非金屬、地熱溫泉、鈾等清潔新能源礦種的勘查。推廣成熟綠色勘查技術,形成綠色勘查、協調發展新局面。認真研究探礦權所在地區的綜合條件,將地質找礦充分融入當地扶貧脫貧、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爭取良好的政策支持,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途徑。
實施“大都市區”與城鎮化建設保障行動。扎實推進寧波、溫州城市地質調查項目。主動介入杭州市、金華市金義都市區的多要素城市地質調查,助力浙江“大都市區”建設。積極主動與地方政府對接,努力推動一批地市級和重要縣(市、區)和重點鄉鎮的城市地質調查,為政府關注的“難點、痛點、熱點”問題提供解決方案,補齊城市規劃、建設與管理中的地質工作短板,推動新型城鎮化綠色、低碳、循環、安全、集約、智慧發展。
實施“大花園”與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行動。積極主動為全省地質(礦山)公園申報與建設、地質遺跡保護、綠色礦山建設、廢棄礦山治理等方面提供地質技術服務。全力做好土地質量調查和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高標準完成在建項目和新承接的項目。謀劃介入污染土壤修復治理領域,并爭取在氣、水治理方面有所作為,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主動介入浙江錢江源、天目山、四明山等名山“十大公園”建設工程,促進地質環境資源向旅游資源轉化。積極開拓廢棄村莊土地、礦地綜合利用治理與生態恢復等。重點抓好地質文化村調查技術方法研究和四個一地質文化產品開發技術研究,以及縉云縣地質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建設項目,助力全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美麗浙江“大花園”建設。
實施“大通道”與基礎地質支撐保障行動。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公益性、先行性作用,加強基礎地質調查研究、土工實驗測試、工程物探與鉆探、測繪與地理信息、地質“大數據”建設等工作。通過開展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設對環境影響項目的調查研究,對擬建工程可能誘發、加劇和遭受的各種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和建議,嘗試組建地質空間數據庫,構建智能化、綜合化、立體化交通地質安全保障服務系統,為聯動推進全省四港(海港、陸港、空港、信息港)“大通道”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地質基礎支撐與服務。
來源:中國國土資源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