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礦業傳統的無序開采模式造成嚴重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破壞,已經逼近資源和環境難以承受的地步,將阻礙礦業的可持續發展。5月10日,2018中國綠色礦山建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并成立了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蔡美峰指出,采礦業是國民經濟發展所需資源的保證性行業,只有加速綠色礦山建設,才能使我國更早進入世界采礦強國前列,從而保證我國礦產資源的有效供給和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持續可靠支撐,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國土資源規劃所所長孟旭光表示,我國綠色礦山建設三大目標任務:一是轉形象,基于形成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二是轉方式,探索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新途徑;三是促改革,建立綠色礦業發展工作新機制。最終,我國形成點上開花、線上貫通、面上連片的綠色礦山建設格局。
傳統采礦造成大量土地、植被和水體破壞
蔡美峰指出,礦業是工業產業鏈的初端,被譽為“工業之母”,無論是工業化或后工業化時期,礦業的基礎產業地位不會改變。根據測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95%的能源資源、80%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來自于礦物材料。而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礦物開采量最大國家之一,每年開采量超過50億噸,每年礦山生產總產值近萬億元,但傳統采礦造成大量土地、植被和水體破壞。目前,我國因采礦破壞的森林面積累計已達1.06萬km2,草地2630km2,占用土地5.86萬km2,破壞土地1.4-2.0萬km2,并且每年以200km2的速度遞增。同時,采礦還引發地表塌陷、山體開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質災害,嚴重破壞原生植被及生態系統,造成水資源枯竭、河水斷流、大面積區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環境惡化。而且,采礦、選礦產生大量的廢石、尾礦等礦山固體廢棄物累計已達數百億噸,成為持久而且嚴重的污染源,如一些伴硫礦物廢石堆的酸性排水及其重金屬污染可持續數百年之久。
孟旭光介紹,在人類社會利用的自然資源中,70%以上是礦產資源,幾乎所有的工業部門都與礦物原料的消費發生直接或間接的關系。但是,我國礦業發展水平還不高,主要體現在開發集約化、規模化程度不高,總體上還比較傳統粗放,小型及以下礦山占比達87%,但產能占比不足40%;部分礦山采富棄貧、采易棄難、資源浪費現象依然存在;植被破壞、地面塌陷、土壤污染等在局部地區時有發生。
必須全面實施綠色有序開采模式
蔡美峰指出,礦產資源開發的目的是為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創造條件,然而長期的無序開發是以犧牲人類生存環境為代價,不但不能使人民過上美好生活,而且對我國建設和諧美麗的世界強國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綠色開發既是保證礦業可持續開發的命脈,也是保證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世界強國,國家允許礦業開發的模式,因為只有綠色開發,才能實現和諧與美麗。
孟旭光認為,目前,我國基本資源國情沒有變、資源在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總體態勢沒有變,但仍存在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礦產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礦產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礦產資源開發與礦產資源保護、礦產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等諸多的不協調。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礦產勘查投入趨于下行,民間采礦業固定資產投資信心不足,利潤水平下降,投資總額持續萎縮,開礦意愿不強,礦業發展步履維艱,以致于有些地方談礦色變,一些地區甚至想一關了之。可以說,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中集中顯現,老的環境問題尚未解決,新的環境問題接踵而至。
蔡美峰認為,我國必須全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全面實施綠色有序開采模式,從根本上消除采礦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破壞。一是需要遵從工業生態學的觀點,通過綠色礦山建設將礦山生態環境、資源環境、經濟環境和人文環境聯結成一個有機的系統,使礦山采礦活動與生態環境和諧、協調、統一,消除采礦活動對環境和生態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二是需要將采礦與生態環境作為一個大系統進行研究,不只把礦產看作資源,同時把空氣、土地、河流、地下水、植被、周圍環境等構成環境生態的各種要素都當作重要資源加以保護和利用;通過采礦前的合理規劃和采礦活動中采取的各種有效措施,盡可能減少對生態環境要素的影響和破壞,實現采礦和環境保護雙贏。三是需要通過科學設計并采用先進技術,既實施科學有序的開采,又把對礦區周邊環境的擾動控制在允許的范圍內,從而以最小的環境擾動量獲取最大資源量和經濟效益。特別要有效控制礦區地表和地下巖層穩定,避免和控制采礦引起地表沉陷,邊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以及由它們造成的環境和生態的重大破壞。四是礦產采選過程采用無廢或少廢的工藝技術,實現廢料產出最小化,避免和控制廢棄物排放對環境和生態造成污染和危害;將傳統的采礦環境破壞末端治理轉移到從源頭上控制,從根本上解決礦山生態環境污染與防治問題。需要與采礦活動同步開展礦山土地復墾與綠化,采礦過程中保持礦區完整的生態體系,而不是采礦全部結束后環境和生態已被嚴重破壞再做末端治理,這樣采完后只需少量甚至不需要進行末端治理,就能使礦山工程區域與自然生態環境融為一個整體。五是需要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規律,使礦產資源的開發和礦山生態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過程,形成清潔生產、資源高效回收和廢物資源化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綠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形態,實現資源開發—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為實現礦業可持續開發,保證生態環境安全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綠色礦業的格局正在逐步的形成
綠色礦山推進委員會名譽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武強表示,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歷史前進的大潮和趨勢,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已經成為我國礦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十多年來,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綠色礦業的格局正在逐步的形成。由于眾多的原因,綠色礦業的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存在的問題很多。特別是如何在保障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同時,又要保護美麗的綠水青山和藍天,就是說如何處理好在開發當中要進行保護,在保護當中如何科學開發這樣一個看似對立矛盾的關系,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孟旭光介紹,我國綠色礦山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實現了從“試點探索”到“全面推進”,總體呈現出“要我建向我要建”轉變的態勢。從2011年3月第一批37家、2012年4月第二批183家、2013年2月第三批239家、2013年9月第四批202家,全國共遴選661家綠色礦山試點,到現在,即將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進行公告的礦山共531家。其中,國家級試點476家、浙江54家、青海1家,試點礦山通過率達80%。其中,未通過核查的原因,一是礦山停產或關閉;二是違法違規問題;三是礦山涉及自然保護區;四是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環保事故、未完成規定的綠色礦山建設任務等。
孟旭光認為,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存在的問題有認識問題、欠賬問題、公平競爭問題、體制機制問題、政府作用問題、標準問題,從長遠發展來看,必須激勵和約束并舉,逐步形成綠色礦山建設倒逼機制。目前,我國建設綠色礦山的途徑,一是優化存量。生產礦山逐步改造升級,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二是激發流量。將礦業與其他產業進行統籌和融合發展,充分認識并利用礦業的美學價值、休閑價值、體育價值、娛樂價值、文化價值、健康養生價值等,實現資源、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三是清潔增量。新建礦山必須按照綠色礦山標準進行建設,并提供頁巖氣、煤層氣等新型清潔能源,從而增加綠色資源產品供給。
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