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現狀分析
根據環保部數據統計,2016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了功能區聲環境質量、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和晝間道路交通聲環境質量三項監測工作,共監測79119個點位。全國城市功能區聲環境晝間監測點次總達標率為92.2 %,夜間監測點次總達標率為74.0 %。晝間區域聲環境質量等效聲級平均值為54.0 db(a),晝間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值為66.8 db(a)。各類功能區監測點次具體達標率如下圖:
圖表1:全國城市各類功能區監測點次達標率(單位:%)
資料來源:環保部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6年,全國各級環保部門共收到環境噪聲投訴52.2萬件(占環境投訴總量的43.9 %),辦結率為99.1 %。其中,工業噪聲類占10.3 %,建筑施工噪聲類占50.1 %,社會生活噪聲類占36.6 %,交通運輸噪聲類占3.0 %。
圖表2:四類環境噪聲投訴比例(單位:%)
資料來源:環保部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我國聲環境質量依舊不容樂觀。對此,2017年,有關部門積極開展了《噪聲法》和《聲導則》修訂的預研工作,為推進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發揮了強有力的引領和助推作用。
2017年,國家共制定印發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10個標準。正是環境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相關技術政策和標準體系建設的不斷完善,持續推進著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技術進步和業務拓展。這些環保相關標準和法規為環保行業的發展和治理市場需求提供了有利的空間,有效促進了噪聲污染防治企業的產業升級。
圖表3:2017年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相關標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相關政策推動下,2017年,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領域的產業規模和效益增長幅度與2016年相比呈現一定程度的回升。據初步統計,2017年全國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行業總產值約為135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噪聲控制工程與裝備約71億元,同比下滑6.58%。
圖表4:2010-2017年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總產值及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5:2010-2017年噪聲控制工程與裝備總產值及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不過,目前噪聲與振動污染防治工作總體上與大眾的期望和訴求、與建設生態文明國家的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管理體制也不夠完善,糾紛仲裁和解決機制不夠健全;污染防治“理念”和投入力度不夠,同時仍存在忽視農村與小城鎮污染防治的痼疾。對噪聲與振動控制產業隊伍的科研創新、技術開發、團隊建設長期缺乏關懷與支持。
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趨勢分析
首先,我國噪聲與振動控制行業的技術和市場熱點將主要集中在鐵路、公路與城市軌道交通噪聲振動控制,電力行業發電廠與輸變電噪聲控制,冶金、石油化工與建材行業等大型建設項目噪聲振動控制,城市環境噪聲在線監測與噪聲地圖技術,地鐵上蓋物業開發噪聲振動控制以及新型聲學材料的研究開發等方面。尤其是軌道交通領域的噪聲振動控制,將延續可持續增長態勢。
其次,值得關注的技術和市場趨勢有:陣列式消聲器等高效節能消聲降噪技術,從整體布局上統籌獲取減振降噪收益的技術理念,阻燃、抗老化、耐候性好的新型吸聲材料和隔聲材料,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及產品的長效性評估、全壽命周期綜合性價比以及運營維護技術規范的研究和考核,噪聲與振動測量儀器、專業化的聲學實驗室或測試臺架以及智能化的自動加工制造裝備,噪聲、振動在線監測儀器以及噪聲地圖、soundplan軟件等預測評估技術,噪聲與振動控制工程專業化設計咨和“一攬子系統解決方案”服務等。
最后,企業經營發展將更多地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與社會化并重的方向發展。只有進一步改變我國目前噪聲與振動污染控制企業“小而散”的狀況,引導企業和市場向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多元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噪聲與振動控制企業的整體素質,樹立企業整體形象,才能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