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這駕“馬車”正在平穩運行。
據記者從各地公布的前三季度勞動力市場分析報告發現,今年前三季度就業良好,制造業、基建投資等對就業帶動明顯。
而根據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五屆部長級會議上公布的數字,今年前9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9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低于5%,為近年來的首次。
記者獲悉,今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目標是1000萬。按此看,全國已經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的就業目標。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李爽指出,自從2000年以后,經濟增速與就業規模的的正相關性在逐漸減弱。即便經濟增速下降,也不會引起就業規模急劇變化。
他指出,當經濟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業規模相對固定,一些地區或者一些部門可能出現就業大幅減少。“但也一定是地區性的,是結構性的失業問題,對于整體的就業規模不會有較大的影響。”
前三季度完成全年就業目標
根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達到1067萬,與前幾年一樣,已經提前一個季度完成了就業目標。
為什么新增就業崗位很快?李克強總理此前曾指出,這與中國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興起等,有很大的關系。
數據顯示,去年以來中國新增市場主體平均每天超過4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2萬戶,今年前8個月達1.5萬戶。如果按照每個企業招3個員工來看,今年前8個月就有1000多萬個崗位產生。
此外,武漢勞動力市場高級職業指導師李永洪認為,前三季度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有多個原因。
首先是整個經濟在轉好,其次每年第三季度和一季度都是崗位提供的旺季,最后是創業帶動就業形勢明顯。“像武漢大量的制造業企業開始投資,都需要很多員工,比如聯想集團三季度在武漢就招工2000多人,另外像格力、富士康、美的、海爾等也有大的需求。”
此外,記者獲悉,經濟增速調整背景下,城鎮新增就業崗位比較穩定,今年甚至失業率出現下降,這背后的原因,與服務業成為就業主力有關。
首都經貿大學勞經學院副院長童玉芬認為,現在就業形勢還是比較樂觀,這與這些年勞動年齡人口處在一個總體減少的趨勢有關。2014年左右開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開始出現一個絕對量的減少,就業壓力減緩;另外一方面,gdp增速減緩的趨勢影響有限,去產能導致的勞動力人口分流是十分有限的,所以總的來說,就業形勢還是比較樂觀。
制造業和基建貢獻大
具體到今年城鎮新增就業的重點行業,記者記者發現,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基建等。
中國勞動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麗賓近期到不少地方進行了調研。她發現,目前整體就業形勢良好,主要是服務業快速發展帶動了就業崗位增加,此外房地產市場較好,以及政府投入非營利性行業發展迅速,帶動了就業崗位增加。另外基建投資比較快,也有利于就業。
但是目前還得不出經濟進入新的增長周期、帶動就業迅猛增長的結論。張麗賓表示,比如,制造業在很多地區表現在電腦制造等快速發展,這些會被統計成新興產業,但是實際上只是加工產業。
她認為,很多地方還是要釋放體制改革紅利。“比如某中部省份產業單一,就業崗位很多是靠關系,人才市場未走市場化道路,當地民營經濟也發展慢。沒有大的民營經濟發展,不釋放體制活力,就業崗位難以快速增加。”
此外,根據各地公布的數字,也凸顯目前一些行業崗位需求較大。
河南省就業市場報告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招聘需求人才數位于前列的有貿易、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建筑業等4個行業,所占比例分別達到19.42%、14.91%、12.96%、10.14%,這4個行業合計占比超過50%。
東部濟南市三季度服務業提供空崗19149個,占空崗總數的29.38%,位列第一;制造業提供空崗12238個,占空崗總數的18.77%,位列第二。
此外,西部的西安2016年三季度勞動力市場呈現需求增大、供給方減少的態勢,企業招聘崗位較為集中的行業為“住宿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制造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建筑業”等五個行業,用人需求比重約為58.94%。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簡新華指出,現在很多產能過剩,說到底還是要調整產品結構。“只有產業結構優化了,才可以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這方面重點要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勞動者的素質、水平、能力。”
他指出,有的制造業比如高端消費品、關鍵零部件、裝備制造業、機械設備等應該加大發展。
記者獲悉,很多地方就業崗位需求大,但是崗位工資低,或者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結果很多崗位招不到人。比如,西部貴州呼叫行業缺口大,但是工資不高,也難以招到較多人。
李爽認為,現在大學的專業設置和市場的需求之間有一定的脫節現象,說到底是和教育的市場化程度不高有關。下一步,人才要加強短期培訓,讓失業人口或者未就業人口能夠找到工作。另外還要加強就業的救助,針對最困難的人員,增加公益崗位的設置,給予他們最為基本的勞動收入的保障。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