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內蒙古直接融資規模為-118億,其中企業債券為-290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原因在于內蒙古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相關行業。今年以來隨著去產能、信用債違約上升,市場對相應行業投資意愿不強,導致新增規模低于到期規模。”
10月26日上午,央行發布2016年前三季度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據。廣東、江蘇、北京分別為16322億元、14372億元、9853億元,位列前三甲。
所謂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定區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可反映金融體系對某一地區資金支持情況。2014年2月起,央行開始定期公布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數據。
“如果僅從總量來看,廣東、江蘇是經濟大省,社融理論上講也應該是相匹配的,不論直接融資、間接融資,加起來總規模應該靠前。”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直接融資占社融增量規模比例方面,北京、浙江、山西位居前三,分別為47.79%、40.12%、39.92%。
粵蘇京列三甲
其實粵、蘇、京的社融增量高早有來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前三甲均為廣東、江蘇、北京,不過2014年為江蘇居首位,2015、2016年均為廣東位居首位。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則表示,主要與社會資本回報率有關,哪些地方的資本回報率最高,資本就會往那里流。“為什么北京、江蘇社會融資規模大?其實融資規模里面包含了大量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一定的情況下收益率較高,資金就會過去。”
此外,社融增量規模排名末尾的三地分別為:西藏、青海、寧夏,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分別為:703億元、408億元、392億元。與去年同期依舊變化不大。
若就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同比增速來看,安徽、湖北、江蘇分別以80.14%、67.52%、57.12%,位列前三甲。此后依次是廣東、江西、福建、四川。
溫彬稱,這與今年以來經濟增長動力變化吻合,今年主要的經濟增長還是與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投資、ppp融資需求等有關,比如ppp推進實施進度更快,對融資的需求也會更高。
“一個是產業轉移和替代效應,東部地區勞動力、土地價格非常貴,制造業難以承受,湖北等地土地、勞動力成本相對低,而部分西部基礎設施可能還跟不上,中部就成為首選。”林采宜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另外則是基數原因,比如上海增長10%需要增加更大規模,而江西基數比較小增速提升比較容易。”
直接融資占比提升
若細分結構,則有更多值得關注的內容。社會融資規模分為四大類:金融機構表內業務、表外業務、直接融資、其他。其中金融機構表內業務就是人民幣貸款和外幣貸款;表外業務如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直接融資包括企業債券、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其他如保險理賠、小貸等。
直接融資方面,全國前三季度企業債券凈融資2.61萬億元,同比多6916億元;股票融資9602億元,同比多4219億元。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點評稱:“直接融資前三季度3.57萬億,直接融資在整個社融中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0%提升至27%,社會融資結構有所優化。”
這一現象在粵蘇京三地表現更為明顯,2016年前三季度廣東、江蘇、北京通過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均為3000億以上,而2015年廣東、江蘇兩地此項融資規模在1000億左右;此外前述三地通過股票融資規模均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其中廣東增幅達197.76%。
直接融資占比方面,北京以47.79%位居首位,此后依次是浙江、山西、重慶、海南。需要說明的是山西直接融資規模僅526億,但因其社融規模增量規模為1317億,使得直接融資占比相對較高。
“發達地區能夠ipo的企業數量較多,同時當地企業也更符合產業政策發展方向,如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更可能通過債市、股市進行融資。”溫彬稱。
值得注意的是,內蒙古直接融資規模為-118億,其中企業債券為-290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原因在于內蒙古產業結構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相關行業。今年以來隨著去產能、信用債違約上升,市場對相應行業投資意愿不強,導致新增規模低于到期規模。"
此外,外幣貸款延續去年同期趨勢進一步收縮,全國除廣東、重慶、河南、山西四地為正值外,其它各地均為負值。其中北京、上海、浙江位居外幣貸款下降前三位,分別為-1193億、-615億、-538億。
“主要與人民幣匯率有關,外幣主要是美元計價,現在美元處于升值階段,如果貸美元要冒很大的匯率風險。”林采宜稱,強勢貨幣大家都愿意持有,弱勢貨幣都愿意它是負債。
全國來看,前三季度外幣貸款減少4606億元,同比多減1946億元,而在此趨勢下,廣東地區的外幣貸款由2015年三季度的-558億增至386億。
對此溫彬分析稱,如果當地企業有大的對外并購項目,可能會增加美元貸款,另外也與貿易結構有關,進口需要對外支付美元,如果進口規模較大也需要借外匯。
此外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也值得注意,2016年前三季度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減少2.05萬億元,同比多減1.46萬億元,其中廣東地區的承兌匯票規模由128億,降至-3326億元。
業內人士稱,銀行承兌匯票下降是普遍趨勢。自去年票據案不斷出現以來,監管部門加強了票據管理和風險防控,銀行對票據轉貼現等業務從嚴管理,比如過去與第三方票據中介合作比較多,現在基本上是嚴控甚至終止。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