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15年,是我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的關鍵期,也是我國自主三代核電向國際市場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月23日,在中國核能可持續發展論壇2018年春季高峰會議上,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張廷克秘書長總結道。
在當日的峰會上,國內首部《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18)》藍皮書和《我國三代核電發展戰略價值研究》報告發布。
報告指出,截至2017年,中國在建核電有一半都采用的是“第三代”核電技術,我國核電已實現了“二代”向“三代”的技術跨越。預計三代核電將在“十三五”后期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今后一個時期每年將開工6~8臺三代核電機組建設。
核電技術實現向三代的跨越
現場解讀藍皮書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張華祝指出,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到37臺,裝機規模3581萬千瓦,位列全球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中國在建核電機組共20臺,總裝機容量2287萬千瓦,在建規模繼續保持世界第一。
目前我國在運的37臺核電機組在技術層面都屬于“二代”或者“二代+”;在建的20臺機組中,10臺屬于“第三代”技術,包括4臺華龍一號、4臺ap1000以及2臺epr機組。而今后新建的機組將全部采用“第三代”技術,我國核電已經實現了由“二代”向“三代”的技術跨越。
在我國東南沿海省份,如廣東、福建、浙江和海南,核發電量占比超過15%,最高已超過25%,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優質基荷電力,達到美歐俄等核電先行國家的發展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核電裝備制造能力持續提升,裝備制造業產品供應鏈全面覆蓋我國建設的各類核電堆型,自主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國產化率已達85%以上,具備年產8~10臺套百萬千萬級壓水堆核電主設備制造能力。
在面向未來的第三代核電技術上,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和cap1400安全性達到國際公認的最高核安全標準。特別是華龍一號,已經實現出口且具有競爭優勢,成為“一帶一路”的國家名片。
三代核電將進入批量建設階段
《我國三代核電發展戰略價值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核電仍然存在較大發展空間,目前全球建設新核電站的國家有10多個,還有40多個國家計劃新建核電站或考慮發展核電。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世界核協會(wna)、國際能源署(iea)等世界各重要能源機構對核電發展的分析預測,全球核電的裝機容量會繼續增長。其中wna預計,到2050年世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0億千瓦。
發布該報告的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政策研究組組長、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原副總經理黃峰認為,我國三代核電發展將迎來歷史性機遇,能源需求導致我國核電長遠發展裝機容量空間較大,預計三代核電將在“十三五”后期進入批量建設階段,今后一個時期每年將開工6~8臺三代核電機組的建設。而“一帶一路”國家倡議也為我國核電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報告認為,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已經積累了海外競爭的比較優勢:我國是全球繼美、俄、法之后少數幾個擁有核電全產業鏈的國家,擁有核電發展良好的工程實踐和人才基礎,形成了強大的核電裝備制造能力。
三代核電經濟性待提升
“根據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到2030年,我國核電發電量應占全國發電量的10%左右,達到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應保持每年分別新開工和投產8臺左右三代核電機組?!痹谧鰰h總結發言時,張廷克指出。
他表示,我國核能行業發展面臨著新形勢、新機遇和新任務,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比如三代核電發展和核電“走出去”國際競爭加劇,我國核電發展的公眾宣傳與溝通工作薄弱,部分地區核電機組限發,三代核電項目經濟性及市場競爭力亟待提升等?!拔覀儽仨毰獙鴥韧夂穗姲l展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各方面挑戰。”
當日論壇以“新時代核能發展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由中國核能行業協會主辦,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副局長王毅韌、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曾亞川、國家生態環境部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以及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中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副總經理魏瑣分別作主旨演講。
論壇還特別邀請了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葉奇蓁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分別做了《未來我國核能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下能源轉型與核能發展》兩個專題報告。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