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信息化和科技化的時代,由于傳統密碼存在易丟失、易遺忘且不與用戶唯一綁定等缺點,生物識別技術逐漸興起,并成為替代傳統密碼識別作為身份驗證的重要手段。
生物識別是指通過計算機與光學、聲學、生物傳感器和生物統計學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結合,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生物識別技術主要有指紋識別、語音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
預計到2021年,中國生物識別行業的市場規模將突破340億元。現在,中國第一家廣泛采用自由語音聲紋認證技術的銀行誕生了,它就是花旗銀行。
根據百科資料,花旗銀行是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也是一家在全球近一百五十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的國際大銀行。2012年9月,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國的信用卡業務正式運作。
花旗在電郵聲明中稱,該集團是第一家在中國廣泛采用自由語音聲紋認證技術的銀行。客戶將使用語音作為密碼。在亞太地區,迄今為止已有超過448萬客戶使用這項服務。
傳統的身份鑒定方法包括身份標識物品(如鑰匙、證件、atm卡等)和身份標識知識(如用戶名和密碼)但由于主要借助體外物,一旦證明身份的標識物品和標識知識被盜或遺忘,其身份就容易被他人冒充或取代。
生物識別技術比傳統的身份鑒定方法更具安全、保密和方便性。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具不易遺忘、防偽性能好、不易偽造或被盜、隨身“攜帶”和隨時隨地可用等優點。
由于人體特征具有人體所固有的不可復制的唯一性,這一生物密鑰無法復制,失竊或被遺忘,利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認定,安全、可靠、準確。而常見的口令、ic卡、條紋碼、磁卡或鑰匙則存在著丟失、遺忘、復制及被盜用諸多不利因素。因此采用生物"鑰匙",您可以不必攜帶大串的鑰匙,也不用費心去記或更換密碼。而系統管理員更不必因忘記密碼而束手無策。生物識別技術產品均借助于現代計算機技術實現,很容易配合電腦和安全、監控、管理系統整合,實現自動化管理。
中國生物特征識別行業最早發展的是指紋識別技術,基本與國外同步,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了研究,并掌握了核心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比較成熟。而中國對于靜脈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認證技術研究的開展則在1996年之后。1996年,現任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譚鐵牛入選中科院的“百人計劃”,辭去英國雷丁大學的終身教職務回國,開辟了基于人的生物特征的身份鑒別等國際前沿領域新的學科研究方向,開始了中國對靜脈、人臉、虹膜等生物特征識別領域的研究。
現今已經出現了許多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手掌幾何學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面部識別、簽名識別、聲音識別等,但其中一部分技術含量高的生物識別手段還處于實驗階段。我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將有越來越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來源:儀器交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