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互聯網金融。
這是麥肯錫公司最新發布的中國銀行(3.45+0.00%,買入)業轉型創新系列報告中提到的中國銀行業八大重要發展機遇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多名零售業務領域的銀行人士處了解到,近期銀監會向銀行調研成立直銷銀行子公司的意向,而不同銀行對此態度不一。
一名股份行電子銀行部高管表示,直銷銀行子公司更大的價值,不是去賣理財,更不是做信貸業務,而是把支付結算的功能做到極致,因為這意味著帶來了極度便宜的資金。
互聯網究竟對銀行造成了多大的沖擊?銀行互聯網轉型的路徑又是什么?且從麥肯錫公司報告中尋找靈感,從銀行人的思考中尋找啟發。
存、匯業務受最大沖擊
互聯網究竟多大程度上對銀行造成了沖擊?
麥肯錫最近報告顯示,銀行傳統存貸匯業務中,存款和匯款受到了更大沖擊。
具體來看,存款方面,回顧2015年存款搬家達到2萬億元,較2014年的9000億元增長超過1倍。其中,余額寶的規模兩年內卻增長3倍,達到6207億元,占到2014年全年儲蓄存款增量的9.5%,2015年儲蓄存款增量的6.8%。
匯款方面,第三方支付全面搶奪銀行陣地。2015年第三方網絡支付超過11.8萬億元,移動支付超過9.3萬億元,總計占全系統銀行卡消費額的38%。
貸款方面,2015年p2p網絡貸款的交易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占全年銀行系統小微企業貸款增量的35.6%。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曲向軍表示,貸款業務回報率相對較低,約為6%,除消費金融和小微企業貸款,互聯網對銀行的影響還很有限。對銀行產生更大影響的,是包括理財、支付和消費信貸在內的中間業務。這些業務占全球銀行業收入達46%,且回報率高,可達22%左右。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移動終端的普及,線上支付和移動支付被越來越多人接受且習慣。
麥肯錫報告顯示,全球范圍內,2015年移動支付交易量超過4000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了2倍以上。在美國,以數字方式進行現金或支票付款比例,兩年內增長了5倍。全球數字渠道同比增長5%-10%,領先的數字銀行在2015年客戶滲透率已經達到92%,即92%的客戶已轉為通過數字化渠道辦理銀行業務。其中手機銀行滲透率為61%,網上銀行滲透率大于80%。
以上海銀行(28.21-0.25%,買入)為例,今年電子銀行分流率已經從50%上升到近80%。也就是說,通過電子渠道辦理銀行業務,包括存貸匯及相關查詢的比例,已經接近80%。
“電子渠道發展要優于物理渠道發展,物理渠道有撤銷,也有調整,要優化內部格局。”談及如何應對互聯網的挑戰,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直銷銀行發展路徑探索
目前來看,銀行業內電子銀行或是直銷銀行產品,公認做得最為成功的,要屬招商銀行的“掌上生活”。比起一般銀行“理財超市”式的手機app,“掌上生活”更貼近于大眾點評和支付寶,具備更多消費場景。這無疑得益于招行前期對零售業務的大量資源傾注。
“就做一個自己的閉環,招行在銀行里面無疑已經做到極致了。他們現在已經達到一個邊際效應的臨界點,再吸收更多低端的客戶,對于他們整體收入并不會有幫助。其他銀行也很難在同樣的層面超越招行。”一名股份行電子銀行部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對于成立直銷銀行子公司,上述股份行電子銀行部高管表示“很有價值”。但不同于招行打造自己的閉環生態圈,其規劃中的直銷銀行子公司,實際更看重的是支付結算中帶來的資金沉淀。
“關鍵是資金成本。”該股份行電子銀行部高管表示,直銷銀行更大的價值,不是去賣理財,更不是做信貸業務,而是把支付結算的功能做到極致,這就意味著帶來了極度便宜的資金。
前述股份行電子銀行部高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假設一家培訓機構將學費預付和優惠結合,消費者先預繳一筆5萬元的學費,每上一套課程,從預繳中扣減該課程學費,對價是可以享受更大的學費優惠。對于銀行而言,與培訓機構達成合作,意味著大量學員客戶除了學費,還可以進一步開發他們的其他支付結算需求。
不過,對于直銷銀行子公司,不同銀行顯然有著不同的看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某銀行內部對此存在一定分歧,一種聲音認為互聯網戰略應以子公司的形式推進。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沒有必要成立子公司,在銀行母體就可以進行業務創新。還有銀行則計劃先行成立消費金融子公司。
曲向軍表示,從已有經驗來看,要推進銀行互聯網化,不管是獨立架構,還是在銀行內設立團隊,都需要打造好的客戶體驗,并跟進提高大數據風控技術。
就做強互聯網金融,麥肯錫最新報告指出,具體可重點關注四方面機遇:以客戶為中心的多元化服務,隨時隨地的客戶體驗,全面數字化的銀行運營,以及“金融+非金融”生態圈。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