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會議決定,從2016年起,中央對地方實施增值稅定額返還,對增值稅增長或下降地區不再增量返還或扣減。
11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減輕稅負情況匯報,決定實行增值稅定額返還以保障地方既有財力。
今年5月1日,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全面推開。最新數據顯示,新增試點的金融、建筑、房地產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減稅額呈逐月放大趨勢,到10月底累計減稅965億元。若加上前期試點行業和原增值稅行業減稅規模,預計全年減稅總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
針對當前試點中,部分金融、建筑業企業反映稅負增加的問題,會議指出要研究政策口徑,在風險可控、制度公平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擴大減稅效應。
營改增減稅效應顯現
常務會議指出,新增試點的金融、建筑、房地產和生活服務業四大行業減稅額呈逐月放大趨勢,到10月底累計減稅965億元,新增加53萬納稅戶,26個細分行業全部實現了總體稅負只減不增的預定目標。
10月20日,國稅總局消息顯示,今年5-8月份,四大行業累計實現增值稅應納稅額3127億元,與應繳納營業稅相比,減稅486億元,稅負下降13.45%。其中,金融業下降9.66%;建筑業下降5.58%;房地產業下降7.24%;生活服務業下降28.66%。
除了新試點行業之外,5-8月份,前期納入營改增試點的“3+7”行業減稅541億元,原增值稅行業減稅619億元,加上試點的四大行業減稅486億元,合計實現減稅1646億元。
整體來看,減稅效果逐漸顯現,但也有部分金融、建筑企業反映稅負上升。對此,常務會議指出,要密切跟蹤試點情況,對運行效果開展第三方評估,針對金融、建筑等試點行業企業反映的問題,及時研究明確相關領域納稅政策口徑,在風險可控、制度公平前提下進一步完善相關措施,擴大減稅效應。
“過去我們常常通過部門政策加大對某一行業的支持。這種辦法效率不高,也容易走上計劃經濟的老路。但通過營改增減稅,能夠直接改善企業經營狀況,是真正的‘積極的財政政策’。”李克強表示。
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了明年政策走向——明年仍要按照政府過緊日子、更多為企業發展減負的要求,繼續大力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激發活力、培育稅基,為促發展、保民生提供支撐。
保障地方財力
除了企業層面,地方政府作為營改增重要相關方,其積極性同樣要調動起來。
為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會議決定,從2016年起,中央對地方實施增值稅定額返還,對增值稅增長或下降地區不再增量返還或扣減。
今年4月30日,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央地增值稅劃分過渡方案,明確要以2014年為基數核定中央返還和地方上繳基數,所有行業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均納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圍,增值稅在央地實行五五分成,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通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主要用于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
財政部消息顯示,由于增值稅收入分成辦法改變,預計今年中央財政增收1780億元,這些收入將全部用于地方稅收返還。
11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的“定額返還”,屬于對上述政策的補充。地方財政廳預算處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1994年分稅制,明確增值稅中央和地方75:25分成,但還留有一個“小尾巴”,中央對地方進行稅收返還的地方增值稅增量部分,中央按照1:0.3進行稅收返還。營改增之后,由于營業稅納入其中,原來稅收返還辦法需要相應調整,現在明確定額返還,可能會以2014或2015年基數進行返還。
1994年分稅制中增值稅稅收返還的制度安排,爭議較大,因為發達地區增值稅增長得快,相應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的量也就多,被指未能調節貧富差距。
隨著營改增減稅效應的釋放,以及增值稅央地過渡分配辦法出臺,這對不同地方造成不同影響。
比如增值稅分享比例從25%提高到50%,二產比重較高的地方,如遼寧,地方能分配到更多財政收入。
再比如,原完全100%歸地方所有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后分享比例降為50%,服務業占比較高的省份,如北京、上海、江蘇等地,部分地方財政收入要讓渡給中央。
有中部省份財政廳相關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由于房地產、金融行業稅收貢獻大,雖然產業結構上二產比重較高,但增值稅過渡辦法,仍然導致地方收入的減少。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許光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增值稅是銷項減進項、環環抵扣的稅制,與營業稅區別很大,這種稅制轉換很大,對不同地方財政收入產生的影響都不一樣,結果事先難以預見。營改增對地方財力格局會造成什么影響,還需要時間來觀察,所以需要過渡政策安排。
今年前10個月,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實現7.4萬億元,同比增長6.7%。部分地方財政收入增速下行明顯,收支矛盾加劇。
為此,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在下一步安排對地方均衡性轉移支付和其他各類財力補助時,將統籌兼顧東中西部實際情況,妥善解決困難地區財力缺口,逐步提高地方財力保障水平。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