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日本最大的植物工廠公司之一—mirai,它擁有兩座日產1萬株蔬菜的植物工廠。“mirai株式會社”由嶋村茂治與日本千葉大學聯合成立于2004年。
此前,創始人嶋村茂治是千葉大學的蔬菜園藝博士,在校期間主要從事室內蔬菜栽培的相關研究,并取了了一系列進展,其技術大幅度提高了蔬菜的單位產量。
2009年mirai獲得了日本政府補貼,并與千葉大學進行科研合作,建立了規模日產3000株的植物試驗廠房,試驗獲得成功后便開始嘗試大規模的商業化生產。
2011年“福島核事故”發生后,日本政府提高了對農產品安全的重視,嶋村于2014年拿到了政府的震災復興計劃資金,并結合千葉大學的新創育成基金,在千葉大學旁的柏之葉和宮城縣興建了兩座大型植物工廠,于2015年5月開始正式運營。
這兩座植物工廠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工廠,面積達25,000平方英尺,每天可生產1萬株生菜,相較于傳統農業,其單位產量提高了100倍。
不僅如此,由于采用層疊栽培架,使得植物工廠占地更少。精確的光照管理系統使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大幅度縮短,生菜的傳統生產周期為70天左右,而在其植物工廠,生產周期僅需33——35天。
然而,mirai的發展也并非一帆風順。在投入巨資新建了兩座日產量達1萬株的植物工廠后,由于沒有及時擴大銷售網絡,以至于60%的蔬菜最終被當成廢棄物處理掉。運營成本大幅增加的同時,營業收入卻沒有跟上,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
2016年6月底,mirai因負債11億日元被法院宣告破產。隨之而來,經營不善帶來的影響還波及到了其在中國的子公司“未來大田”,由于缺乏資金支持,該公司被迫轉為由中國資本主導,變更為未來智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同年7月,破產后的mirai很快被“masaru株式會社”以1億日圓買下,并隨之進行了資產重組和業務調整。
經過調整后,mirai將銷售對象鎖定為食品加工業者和連鎖漢堡店。依托植物工廠的精細化管理,為其生產特定大小規格的生菜,葉片剛好匹配漢堡或三明治的大小,此舉省去了因菜葉大小不一而需人工挑選的工序,提高了料理的制作效率。
而這也正是植物工廠在生產加工環節的優勢,這受到了連鎖餐飲業的廣泛青睞,并為mirai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使得其運營慢慢走上了正軌。
除了蔬菜銷售,mirai另一項業務是建廠技術的研發與商業推廣,為想要建設植物工廠的客戶提供建廠技術和咨詢服務。
2017年其業務范圍已拓展到了中國內地、香港、韓國、蒙古國和俄羅斯。其中,mirai在中國內蒙古的第一家植物工廠已經于當年6月份建成投產,并于7月開始向當地超市和餐廳進行蔬菜銷售。
據悉,這家工廠的定位是試驗設備。在日本,植物工廠被認為“每天產1萬課生菜”才能取得足夠收益,而中國工廠的面積僅為100平方米,產量為棵,屬于小型植物工廠。通過該工廠,mirai在中國的公司——未來智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將掌握通遼當地的生產成本、物流體系、銷售價位等,同時還能培訓運營員工。未來智農的董事長白寶鎖表示,希望向有意建設植物工廠的企業提供設備、同時為工廠組建運營團隊提供支援,想要打造這樣的商業模式。
mirai及其中國合作企業正力爭在華推廣這項技術。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向國民穩定供應糧食始終成為課題。對中國來說,不受天氣影響的栽培技術似乎正受到關注。白寶鎖表示,在植物工廠相關的中國研究機構里,很多研究人員曾在千葉大學學習。通過這些人脈,把這種日本花費40多年培育的技術在中國推廣的可能越來越大。
該日式植物工廠能否適應中國水土?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中國之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