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與ap1000示范項目先后進入裝料階段三代核電具備批量建設條件
4月25日,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國家核安全局局長劉華在北京向三門核電有限公司頒發了《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首次裝料批準書》,標志著全球首臺ap1000核電機組設計、設備、建安、調試、生產準備等工作均已滿足要求。就在半個月前,采用epr技術的臺山核電1號機組獲得裝料許可。
今年初,國家能源局出臺《2018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提出,年內計劃開工6——8臺機組。近日來,兩臺不同型號的三代核電機組先后裝料,平靜了兩年半的中國核電,開始掀起波瀾。
裝備能力為核電建設打下基礎
作為我國規劃的主流三代堆形之一,ap1000示范項目的進度直接影響到采用ap1000技術的陸豐一期、徐大堡一期、海陽二期的批復。一旦示范機組成功并網,采用相同技術的核電項目將拉開三代核電國內批量化建設的大幕。
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自2009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在保障核安全的前提下,穩扎穩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此次裝料,進一步證明ap1000技術的可行性。裝料前,國家核安全局審評和核安全監督的結果表明,三門核電廠1號機組的設計、設備已得到工程、調試驗證、符合安全目標,非能動安全系統有效、可靠,能應對各類事故工況,可防止由技術、人為原因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核事故發生,最大限度減輕事故后果,滿足我國核安全法及相關法規標準要求。
此外,ap1000依托項目在立項之初,就定義為自主化依托項目。在中國ap1000項目建設過程中,設備的國產化生產提升了中國核電制造廠商的制造能力。
在長達9年的工期中,我國核工業者把ap1000從圖紙變成了工程實踐;組織完成了ap1000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全面有序地開展了國內分許可,實現ap1000技術的平等共享;組織實現了一系列關鍵設備材料的國產化,形成了每年6——8臺套三代核電機組設備成套供應能力。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統計,我國自主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國產化率已達85%以上。
不僅是ap1000,隨著我國核電批量化建設,我國裝備制造能力大幅提高。近年來,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核電技術以及批量化項目建設,形成了涵蓋核電研發設計、裝備制造、建安施工及調試運維的完整產業鏈體系。此外,我國的工業基礎和市場規模,特別是我國自身龐大的核電市場,在規?;矫婢邆涮烊粌瀯?。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政策研究組組長黃峰表示,三代核電發展對促進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和技術升級換代起到十分重要作用,同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對核電建設也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目前,中國三代核電已具備批量建設條件。
三代核電機組造價可控制在每千瓦10元
在三門核電1號機組批準裝料之前,4月17日,國家核安全局頒發《陽江核電廠5號機組首次裝料批準書》,批準該機組首次裝料活動。這一采用acpr1000+技術的核電機組,其機型屬于“二代+”核電技術,是當前我國在運核電的主力。
截至2017年底,中國在運核電機組37臺,總裝機容量3581萬千瓦,位列世界第四;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3.94%,位列全球第三。在建核電機組20臺,裝機容量2287萬千瓦,保持世界第一。而在運的37臺核電機組在技術層面都屬于“二代”或“二代+”;在建的20臺機組中,10臺屬于“第三代”技術,包括4臺“華龍一號”、4臺ap1000以及2臺epr機組。
黃峰表示,今后新建的機組將全部采用第三代技術,核電技術實現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
在三代核電技術方面,我國引進了美國ap1000、法國epr以及俄羅斯vver等核電技術,并自主研發了“華龍一號”、cap1400等三代核電技術。
這些技術中,有在建項目的ap1000、epr與“華龍一號”的首堆首臺示范項目分別坐落于我國浙江、廣東與福建。除剛剛獲準裝料的浙江三門1號機組與廣東臺山1號機組外,位于福建的福清核電5號機組采用“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目前已實現燃料廠房土建主體結構封頂。
據統計,目前我國在運的二代和二代改進型核電上網標桿電價與煤電上網電價基本持平,低于需要國家補貼的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而我國三代核電技術兼顧了經濟上的競爭力,設計壽命延長至60年,電廠的可用率提升至90%以上,通過延長換料周期、提升機組容量、提高核電設備國產化率降低建造成本。
“三代核電將在‘十三五’后期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黃峰表示,三代核電成熟后,國內核電機組造價可以控制在10元/千瓦左右(按不變價測算),與計入環境成本的火電電價相比也具備潛在競爭力。
2030年我國核電發電量或將占總發電量的10%
ap1000與epr兩個三代核電技術都選擇了中國核電站作為首堆示范項目,這充分說明了中國核電市場的龐大。事實上,早在2016年,隨著《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的發布,就已為未來我國核電市場的大規模發展做以鋪墊,核電行業前景可期。
根據有關方面預測,到203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將達到60億噸標準煤,電力裝機規模接近30億千瓦,人均電力裝機水平達到2千瓦。按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以及大氣污染防治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要求,屆時我國非化石能源將提供三分之一左右的電力供應。
考慮到水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可行發展空間后,核電可以作為電網發電基荷承擔電力負荷增長和替代部分煤電的任務,屆時核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3至1.5億千瓦。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輪值理事長余劍鋒指出,未來10——15年,是我國從“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邁進的關鍵期。今后要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的成熟性、經濟可接受性、自主化等方面繼續加快創新、攻關和引領步伐,到2030年,我國核電發電量應占我國發電量的10%左右,達到目前國際平均水平,應保持每年分別新開工和投產8臺左右三代核電機組,同時核安全水平要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來源:中國核能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