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第18個世界知識產權日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知識產權作為一種工具,為國家整個經濟的發展提供著動力和支持。
最近,圍繞著知識產權的一系列熱點事件不斷發酵,提醒我們加強技術創新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強勁,在工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
但是,在高端裝備領域,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仍依靠進口。
中興被制裁、華為遭調查,這說明如果沒有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將技術供應鏈的“命門”放在別人手里,就好比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芯”夢覺醒
如同鋼鐵石油是工業時代的糧食,芯片則是信息產業的糧食。
所謂的信息時代,便是芯片時代。
由于起步較晚,我國芯片產業在專利布局、技術積累等方面基礎薄弱,處處受制于人,知識產權戰略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近期美國的一紙禁售令將中興推向了生死線,同時也讓中國產業的無“芯”之痛再次成為了大眾的熱議話題。
曾經如日中天的中興或許不會想到,一枚小小的芯片按下了企業快速發展的“暫停鍵”。
此次被美國“卡脖子”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我們缺少芯片技術自主研發條件,嚴重依賴美國進口,一旦被人掐住“命門”,后果就不堪設想。
為了避免這種困局再次發生,未來我們必須不斷加強自主研發層面的投入,不斷創新并掌握自主知識產權。
芯片技術直接影響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物聯網技術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芯片作為鏈接物聯網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整個網絡信息傳送的樞紐,其在物聯網中的所有應用中處于核心地位。
但是如今遍布國內的高端傳感設備往往長了一顆“外國芯”,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被小小的芯片絆住了腳。
相關技術人員的缺失、創新力度不強、設計制造周期長、研發成本及風險高等因素制約了國產芯片制造技術的發展,導致國內大多數廠商更愿意為自己的設備注入一顆“外國芯”,此舉的代價便是高昂的成本投入,導致物聯網產業所生產的產品普遍價格趨居高位。
與此同時,芯片技術更是5g標準研發及全面應用的關鍵所在。5g給我們未來的影響是顛覆性的,它不僅將開啟萬物互聯新時代,還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并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在智能制造領域,5g能夠讓機器和機器直接協調、對話、互動,將有更多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參與進來,對工業質量會產生很大的提升作用,真正推動實體經濟變革。因此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也決定了5g標準的應用進度,從而影響著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
危機與機遇往往同時出現。從現在開始,我國將加大在芯片產業的投入,整個產業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契機。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降低整個產業知識產權成本、如何集中有限力量應對風險、如何布局新技術,將成為解決知識產權瓶頸的關鍵,從而為《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順利實施創造條件。
關鍵技術受制于人
同樣在工業自動化應用端,國產替代仍停留于中低端,在核心技術層、關鍵零部件仍受制于人,任重而道遠。我們時刻應保持清醒頭腦,看清所存在的差距。
如今雖然國產替代穩步提升,但是工業自動化市場大部分仍由外資占據主導。如下圖所示,從2012-2017年中國自動化市場本土品牌市場份額來看,國外企業占據了工業自動化行業約65%的市場份額。
從2012年-2017年主要自動化產品本土品牌份額變化來看,本土品牌的plc、dcs、工控機,變頻器,伺服,傳感器,儀表,工業通訊等產品份額,以及這些產品的關鍵元器件(如cpu,存儲器,功率半導體,敏感元件,操作系統等)與外資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差距固然存在,但我們不會停止前進的腳步。我們不要因為應用端的繁榮蒙蔽了認知,也不必因為本土品牌差距明顯而妄自菲薄。
在《中國制造2025》戰略中,已經明確了工業強基的重要性,未來將重點解決我國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嚴重依賴進口等問題,這也是業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智能制造領域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也十分重要。早在2016年,《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就提出:未來我國將針對智能制造布局積累一批核心知識產權。
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業最具代表性的裝備,它在機器人產業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最大市場。在《中國制造2025》規劃中,機器人產業被國家列為重點發展產業之一,中國的機器人產業近年來也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也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機器人產業的核心部件像減速機,導軌,伺服馬達,控制系統等基本上處于國際大品牌壟斷狀態。經過多年的努力,國產替代品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同國際大品牌產品相比,在控制精度、穩定性和產品壽命等方面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因此,我國機器人產業迫切需要全面突破關鍵零部件與核心技術,掌握屬于自己的知識產權,在下一代機器人發展上占領先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來源:中國工控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