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三駕馬車”之一,外貿在“十三五”時期更關注的不是增長的速度,而是結構的優化以及效益的提升。
“統觀整個規劃,就像是一個運動者不再關注奔跑的速度,而更關注跑步的方向和姿態”,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對最新公布的外貿“十三五”規劃作出這樣的評價。
1月9日,商務部印發的《對外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規劃未設置具體的數字目標,而是表述為:外貿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動力加快轉換,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貿易大國地位鞏固,貿易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這表明,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三駕馬車”之一,外貿在“十三五”時期更關注的不是增長的速度,而是結構的優化以及效益的提升。
“十三五”實現外貿動力五個轉換
白明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外貿“十三五”規劃未設置數字目標,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市場錯綜復雜,變量較多且無法控制;另一方面,中國正轉向市場經濟,而后者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的特征。更關鍵的是,中國正在擺脫速度情結,更加重視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規劃稱,當前國際有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市場和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全球貿易持續低迷,“十三五”時期這一趨勢將持續,并面臨著人口加速老齡化、新興市場國家債務風險上升等不確定因素。
在數據上,“十二五”時期,我國外貿的目標是年均增長10%左右,而實際年均增速為5.9%。今年的商務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不再制定具體的外貿數字目標。
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鋼表示,商務領域將面臨“新常態”,首先就是要擺脫速度情結。他指出,在商務領域,內貿流通與消費自主可控性較強,但在開放型經濟領域,世界經濟外部性影響無法掌控,因此不可能一廂情愿地制定外貿上的數字目標。
“新常態”的第二個表征就是邁向中高端,在開放型經濟領域,必須堅持創新驅動,通過研發設計、品牌、服務和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的提升,推動我國出口產業走向中高端。
規劃也指出,“十三五”時期將推動外貿發展動力實現五個轉變,這五方面是目前中國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最切實的抓手。
第一是推動出口由貨物為主向貨物、服務、技術、資本輸出相結合轉變。
白明指出,中國的貨物貿易很難再現類似前些年的快速增長,未來增長的潛力在服務貿易上。從國際產業鏈上看,服務、技術、資本將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其中高投入高產出的技術對我國經濟升級與結構調整至關重要,而這需要巨額的資本支撐,目前中國資本正在加速出海,海外并購快速增長,中國也在加大對高質量外資的吸引力度。
第二是推動競爭優勢由價格優勢為主向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加快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是規劃明確的頭號任務。規劃要求加快提升出口產品技術含量,支持企業原始創新;提升國際標準制訂能力,重點支持能夠帶動中國標準“走出去”的項目;支持有實力的企業收購品牌,推介自主研發、擁有核心技術的品牌產品;建立國際認可的產品檢測和認證體系,完善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與快速反應機制;同時加快建立出口產品服務體系。
第三是推動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轉變。當前,中國的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斷上升,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傳統比較優勢明顯弱化,但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完全形成,未來要外貿要以創新為驅動,從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低端向高端攀升。
第四是推動營商環境由政策引導為主向制度規范和法治化、國際化轉變。
在白明看來,此前中國外貿明顯受政策驅動,即給予大量政策優惠帶動某地外貿快速發展,然而這種“開小灶”的方式不具備產生可推廣可復制的價值,其可持續性也要打個問號,因此從上海自貿區開始,新一輪開放不再強調政策洼地,而是強調制度創新高地,重點在于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
第五則是“十三五”時期將推動我國由遵守、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為主向主動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訂轉變。
當前多邊貿易體制受到區域性高標準自由貿易體制挑戰,發達國家通過超大型區域自貿協定加快推行高標準國際貿易規則,圍繞國際經貿規則主導權爭奪日益加劇,而中國也將在這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提高對新興市場國家外貿比重
規劃還提出,“十三五”時期,將推動外貿結構的“五個優化”,提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新興市場在全國外貿中的比重。
白明指出,此前中國外貿的重點是歐美等發達市場,如今這一市場增長緩慢且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貿易保護主義,中國外貿必須開拓新的潛力市場。“在一帶一路等新興國家,中國的產業結構可以和他們形成互補,而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正好契合了其基建需求,因此規劃將此作為國際市場開拓的重點。”
在國內區域布局上,鞏固東部沿海地區外貿的同時,更加發揮中西部地區在全國外貿中的作用。
規劃提出,支持內陸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國內外企業將整機生產、零部件、原材料配套和研發結算環節向內陸沿邊地區轉移,形成產業集群;培育和建設一批加工貿易轉移重點承接地,加大對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的支持力度。
白明認為,中西部地區一方面土地、人力等要素成本仍具備比較優勢,其基礎設施等條件也更為完善,能夠承接相應的產業轉移;另一方面,也是中國最新開放的方向要求,在“一帶一路”等面向西部的開放中,中西部地區會成為開放的前沿。
規劃還要求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在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的同時,提高出口品牌、高技術含量產品在全國外貿中的比重,推動出口邁向中高端。
而在優化外貿經營主體方面,要求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并專門設置了相應的任務。鼓勵有實力的公司延長產業鏈,開展跨國并購,獲取優質品牌、核心技術和營銷渠道,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和對外投資合作,加快形成一批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要素資源、布局市場網絡的具有跨國經營能力的大企業。
貿易方式的優化則強調,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積極發展外貿新業態。在白明看來,外貿新業態主要包括跨境電商、市場采購、綜合服務平臺等內容。
規劃還專門設置了促進跨境電商發展的任務,要求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建立適應跨境電子商務特點的政策體系和監管體系,鼓勵設立海外倉儲,推進b2b業務創新發展。深入參與或發起跨境電子商務規則交流和談判;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支持各地引導本地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白明認為,跨境電商打破了中國外貿在微笑曲線中的劣勢地位,而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也在國際上初步建立優勢,“十三五”時期有望進一步完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這一新興貿易方式的加速發展。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