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尋求技術進步”是2017年儲能行業的重點,那么在一系列利好政策出臺后,“培育商業模式”就成了2018年儲能行業的關鍵詞。
目前,我國的儲能發展還是以政策驅動為主。從“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到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國家都將儲能作為重點研究和發展領域之一。
我國儲能產業第一個指導性政策明確了未來十年中國儲能產業發展的目標與和重點任務,從技術創新、應用示范、市場發展、行業管理等方面對我國儲能產業發展進行了明確部署,同時對于此前業界爭論較多的補貼問題給予了明確答案,并為下一步完善市場機制提出了綱領性建議。
指導意見出臺后,各地方儲能相關政策也相繼出臺。山西省和南方電網先后圍繞電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制度了實施細則,江蘇省在國內首次制定了客戶側儲能系統并網的管理規范。大連、宜春、北京、邯鄲等也都相繼出臺地方儲能支持政策,電網公司與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政府機構也開始積極探索儲能產業發展路徑,制定相關政策。在政策推動下,沉寂多時的儲能產業由此煥發出勃勃生機,儲能迎來發展春天。
儲能主要是指電能的儲存。儲能又是石油油藏中的一個名詞,代表儲層儲存油氣的能力。儲能本身不是新興的技術,但從產業角度來說卻是剛剛出現,正處在起步階段。
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達到類似美國、日本將儲能當作一個獨立產業加以看待并出臺專門扶持政策的程度,尤其在缺乏為儲能付費機制的前提下,儲能產業的商業化模式尚未成形。
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開發,尋求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先進方法,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首要問題。對中國這樣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來說,既有節能減排的需求,也有能源增長以支撐經濟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儲能產業。
分析報告顯示,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費,特別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對環境和全球氣候所帶來的影響使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面臨嚴峻威脅。據預測,如按現有開采不可再生能源的技術和連續不斷地日夜消耗這些化石燃料的速率來推算,煤、天然氣和石油的可使用有效年限分別為100-120年、30-50年和18-30年。顯然,21世紀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及困境可能不是戰爭及食品,而是能源。
來源:電工電氣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