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積分的壓力下,傳統汽車廠商再不愿意,也開始考慮如何擁抱新能源了。
過去的3月,眾多新能源車扎堆上市,原因何在?我想很大程度要得益于新能源“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在去年的9月底,國家五部門聯合發布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即大家口中的“雙積分”政策,此項政策于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
所謂“雙積分”就是:平均燃油消耗量積分+新能源汽車積分。過去,汽車制造商的平均燃油消耗量達標了,其旗下的車型就能順利生產。如果沒達標,那么平均油耗就是“負積分”?!柏摲e分”沒抵償,會受到暫停高油耗產品申報或生產等處罰。
一半車企新能源幾分為零
繼一個月前公布了2016年的車企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情況后,4月10日,工信部再次公示了《2017年度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情況》,共涉及99家境內乘用車企和29家進口車商的雙積分情況。表面上看,2017年的雙積分情況延續了2016的格局,約六成車企燃料消耗積分不達標,一半車企的新能源積分為零。總體呈現出燃料消耗積分不達標率上升、新能源零積分比例下降的趨勢。
但在企業層面,變化已經開始出現,雖然長城、長安福特、四川一汽豐田、廣汽菲克等燃油消耗負積分大戶再添積分債。但部分車企卻上演了積分大逆轉,2016年的燃油消耗負積分超過20萬分、僅次于長城汽車的長安汽車,以及負積分超過10萬分的安徽獵豹,都在2017年實現逆襲,燃油積分由負轉正的同時,新能源積分也明顯提升。而擁有五家整車廠商的東風有限則出現雙積分“由白轉黑”的逆勢變化。
數據變化的背后,既有車企新能源戰略立竿見影的效果,也不乏車企針對補貼和雙積分制而實施的短期策略。而如何在新能源積分和現有市場利潤之間實現平衡,仍是車企未解的難題。
40萬負積分壓身長城密會比亞迪?
2017年的雙積分情況表顯示,99家國內車企中,有60家車企產生燃料消耗量正積分,39家車企產生燃料消耗量負積分,共44家車企的新能源積分仍為零分。29家進口車商中,14家燃料消耗積分為負值,有20家未銷售任何新能源汽車。也即所統計的128家車企中,燃料消耗達標率為58.5%,比2016年的64.23%有所下降;128家車企中有64家車企新能源積分為零,與2016年124家車企中70家車企新能源積分為零相比,稍有提升。
在總共128家車企中,一共有52家油耗不達標。長安福特2017年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28.78萬分,這也使得其成為了2017年國內負分最高的車企。對比2016年7.2l/100km的平均油耗,長安福特2017年平均油耗還略有降低(7.15l/100km),之所以油耗負分大漲287%的原因正是源于法規目標值越來越嚴格。在沒有新能源產出的情況下,沒有新能源車型,這直接導致了長安福特的負分“飛漲”。
在總共128家車企中,一共有52家油耗不達標。長安福特2017年的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為28.78萬分,這也使得其成為了2017年國內負分最高的車企。對比2016年7.2l/100km的平均油耗,長安福特2017年平均油耗還略有降低(7.15l/100km),之所以油耗負分大漲287%的原因正是源于法規目標值越來越嚴格。在沒有新能源產出的情況下,沒有新能源車型,這直接導致了長安福特的負分“飛漲”。
此外,作為最受關注的負積分大戶,長城汽車2017年新增16萬燃料消耗負積分,加上2016年的23.45萬負積分,長城需要抵償的油耗負積分達到40萬分。以長城2017年88萬輛的年銷量來看,2019年的新能源積分需要達到至少9萬分以上(占比銷量10%),而關聯企業御捷2017年的燃料消耗和新能源積分只有3萬分和1.4萬分,幫不了長城太大的忙。
40萬負積分壓身長城密會比亞迪?
不過,針對如何消除負積分,長城方面并未做出過正面回復。日前有報道稱,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親赴長城汽車的總部保定,和魏建軍會晤并探討新能源方面的合作。
事實上,本來同為自主車企的比亞迪和長城在比亞迪面臨寧德時代的競爭壓力,而長城面臨積分抵償壓力的情況下,雙方已經具備了合作的需求契合點。長城甚至計劃將動力總成、整車平臺開放和共享,這也為比亞迪與長城在新能源產品上的合作提供了入口。而隨著長城wey的首款新能源車p8 suv即將上市,長城的新能源產品也將陸續入市。但能否在規定時限內完成近40萬積分的抵償仍變數難料。
比亞迪以30萬分高舉新能源汽車積分榜首
根據工信部此前發布的雙積分管理規定,2016年度、2017年度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負積分不能抵償歸零的,應當向工業和信息化部提交其乘用車生產或者進口調整計劃,使預期產生的正積分能夠抵償其尚未抵償的負積分;在其負積分抵償歸零前,對其燃料消耗量達不到《乘用車燃料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車型燃料消耗量目標值的新產品,不予列入《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
最新發布的積分數據顯示,2017年,共有55家車企產生新能源汽車積分,其中比亞迪高居新能源汽車積分榜榜首,旗下兩家企業積分達到30萬分,其次是北汽新能源的22萬積分,上汽、吉利汽車、豪情汽車產生的新能源汽車積分也超10萬分。而寶沃、北京奔馳、沃爾沃、東風本田、眾泰等44家國產車企業的新能源積分仍為零,這也使得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積分大戶將成為搶手的合作伙伴。
新能源“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對于任何一家廠商來說都是猶如緊箍咒一般,所以在2018年我們會越來越多的看到整體車市的發展,會在向著新能源的大方向悄然轉型。
來源: ofweek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