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資源基地,海洋資源存儲量巨大,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我國依靠豐富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
據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2017年春季、夏季,近岸海域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分別為41140、33560平方公里,各占近岸海域的14%和11%,海洋環境保護任務繁重而迫切。
為了加強對海洋環境的監測和海洋生態保護,今年以來,河北省曹妃甸區開展國內首個縣級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建設,用于轄區內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
目前,該項目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軸線,以曹妃甸區入海河流和工業區污水處理廠為污染源監控區,以海洋牧場為新技術示范區,覆蓋龍島等海洋生態修復區,開展岸基在線監測站、浮標站和智能決策平臺建設,全方位守護曹妃甸區的碧海銀灘。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時至今日,已從最初的單一海洋污染監測方式發展為大面布局與功能區環境問題相結合的監測,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與管理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因此,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環境監測水平,要不斷優化海洋環境監測體系,完善現有的海洋環境監測標準、規范、技術規程,提升檢測設備的準確度、精密度、穩定性,研發高性能的在線監測設備和傳感器,提升從業人員的技能,這樣才能保證海洋環境監測業務和海洋環境質量的不斷提高。
目前,全國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網絡,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其中環保系統2200多個監測站,行業監測站2多個。開展海洋環境監測的300多個,主要隸屬于國家海洋局、海軍、地方省市。
國家海洋局新組建了全國立體海洋監測網。該網是利用衛星、飛機船最近舶、浮標(包括錨定浮、 argo浮標、漂流浮標)、岸基監測站平志愿團等手段構成的海洋監測立體監測系統。任務是對我國管轄的全部海域時性監測監視。該系統再近岸、近海、遠海和遠海監測區域以及主要海洋功能區,全面開展海洋環境質量和海洋生態監測,并對海洋赤潮、風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環境問題進行監測監視。
來源:儀器交易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