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智能織造、清潔生產”為主題的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二屆三次理事會暨化纖織造清潔生產技術推廣會在江蘇盛澤召開。會議由中國長絲織造協會主辦。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作了題為《我國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的報告。他指出,近5年,中國紡織工業發展穩中有進,始終是中國經濟的重要力量。中國紡織纖維加工總量由2012年的4530萬噸增長至2016年的5420萬噸,占全球比重由2012年的53.41%增長至2016年的53.47%。
李陵申分析總結了我國紡織工業發展現狀。他指出,目前我國纖維新材料技術實現重大突破,紡織加工技術不斷提升,印染節能減排與資源循環利用取得新成就,產業用紡織品快速發展擴大了紡織外延,紡織裝備技術和制造水平大幅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紡織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
他同時指出,行業轉型升級仍存在巨大挑戰。行業前期發展中積累的供給側、結構性問題正日漸凸顯;綜合成本優勢在逐漸弱化,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壓力;部分領域產能過剩和有效需求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國家環保管控和環境資源約束的壓力在逐漸加大;創新發展與路徑依賴之間的矛盾較為嚴重,科技成果轉換率較低、創新成本較高;貿易環境日漸復雜,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因素增多,不確定性增加。行業下一步發展重點將在纖維新材料、高技術紡織品、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方面。
針對紡織行業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提出五點建議:找差距,拋棄舊的發展模式和思維方式,堅持創新驅動,加大科技研發力度,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強基礎,制定發布行業規劃、標準和產業政策,《中國制造2025》為制造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補短板,根據紡織業大而不強的客觀實際,針對創新能力不足、品牌影響力不夠以及制約紡織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有目的地開展工作;促創新,推動紡織行業向產業價值鏈高端邁進,以技術創新為引領,在設計、生產、管理、銷售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實現全面創新;樹典型,用試點示范辦法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強化企業主體地位。
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表示,2017年,行業產量穩步增長,總體呈現產銷兩旺局面。根據協會對盛澤、長興、秀洲、龍湖、泗陽、平望、柯橋7地化纖長絲織物產量跟蹤統計,結合蘇北、安徽、江西等地新增能力,2017年我國化纖長絲織物總產量約為482億米,同比增長7.59%。
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7年我國紡織織物出口數量298.89億米,同比增長4.64%。其中化纖長絲織物累計出口141.22億米,同比增長10.02%。化纖長絲織物出口量占我國紡織織物出口總量的47.25%,占比較2016年提高2.31個百分點,繼續保持第一大出口織物地位,出口貢獻率高達96.96%。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化纖織造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累計為1086.23億元,同比增長9.65%,增速較2016年提高5.78個百分點;利潤總額累計為51.75億元,同比增長23.13%,增速較2016年提高19.98個百分點;利潤率為4.76%,較2016年提高0.52個百分點。
王加毅表示,2018年,協會將圍繞污水處理、中水回用、節能減排、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建立綠色生產技術儲備庫,向企業和產業集群進行推廣;建立專家隊伍,對企業開展指導和驗收工作,力爭3年內實現全行業污水處理100%,中水回用100%;借產業轉移契機,高標準化建設綠色長絲織造工業園;繼續開展“創新驅動、綠色發展”主題下的系列活動;開展智能織造示范項目推薦活動。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