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市增材制造協會、中國模具工業協會共同主辦,上海市國際展覽有限公司協辦的2017激光技術增材制造與模具成型技術峰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行。本次峰會旨在研討如何把增材制造(俗稱“3d打印”)技術融合于現有的制造體系,助推其利用自身制造優勢,打造產業新模式。
記者從會上獲悉,3d打印越來越多地轉向利用技術來簡化原型制造過程,以創建更復雜的設計。
峰會上,喬治費歇爾精密機床(上海)有限公司中國區市場及銷售總監孟軒表示,3d打印對模具制造是新事物,除了冷卻技術,還應該重視輕量化的設計。“我們預測,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將來模具重量是現在的五分之一。”
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張海鷗教授,在峰會上詳細介紹了“鑄鍛銑一體”金屬3d打印技術。張海鷗帶領團隊經10余年潛心研發,在全球首創該技術,并制造出世界首批3d打印鍛件。據了解,2002年起,張海鷗主攻金屬3d打印,當時國內外的3d金屬打印主要以激光、電子束為熱源,張海鷗另辟蹊徑,采用等離子束為熱源,使得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此外,當時金屬3d打印做出的制件比較粗糙,無法直接當零件使用,需進行后期機械加工,遇到復雜制件更是幾乎不可能實現。張海鷗帶領團隊反復實驗,在金屬3d打印中復合了銑削,邊打印邊進行機械加工,解決了上述難題,一舉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業界認為,相對于傳統材料的去除、切削加工技術,3d打印是采用材料逐漸累加的方法制造實體零件的技術,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已經逐步在模具產業內推行。
據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統計,2016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已達80億元,產業規模實現較快增長。我國3d打印產業已經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整體技術水平明顯提高,部分制造工藝裝備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正從概念導入期步入快速發展期。
來源:中國刀具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