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平時“悶頭”搞科研的楊軍高調了一把,走上了cc講壇。在這個立志做中國版ted的公益講壇上,這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講了一個“蟲子吃塑料”的故事,可他沒料到自己會因此而“走紅”。
“挑戰不可能,蟲子吃塑料”“禍害地球年,20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北航科學家用一條蟲子來治愈”……朋友圈被這些標題刷屏,楊軍有些不適應。
塑料能被蟲子“吃掉”?“白色污染”有救了?最基本的由常識帶來的疑問讓楊軍的演講迅速成為熱點。截至目前,楊軍的演講視頻播放量近400萬,創該平臺演講播放量新高。
該演講也讓公眾了解到這一被高分子材料領域專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其鳳院士評價為“世界級工作”的發現——蟲子可以“吃”塑料。
此前從事多年污水生物處理研究的楊軍因為一袋小米開辟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沒錯,還是一袋生蟲的小米。
“這個發現說明,男人一定要做飯。”楊軍笑著說。
言歸正傳回到“生蟲小米”,這個故事要從大飛機開始講起。“2017年5月5日,中國自主設計研發、國際合作制造的c919大飛機首飛成功,而我發現‘蟲子吃塑料’正是在2003年11月到2004年7月論證大型飛機項目期間的‘空窗期’。”楊軍說。
原來,大型飛機項目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部署的16個重大專項中的“重頭戲”。時任北航科技處副處長的楊軍擔任了該項目的論證秘書組組長。
“從2003年11月到2004年7月,我們一直處在高強度工作狀態,2004年春節,好不容易可以休息幾天,我就想著做做飯。”楊軍說,結果他在櫥柜里發現一個塑料袋里的小米生了很多蟲,袋子被啃了許多小洞,竟有蛾子飛了出來。
這些小洞尋常得就像砸在牛頓頭上的蘋果,絕大部分人都見過。但博士畢業于清華環境工程專業的楊軍,那時腦中卻閃出了一個想法:蟲子咬破塑料袋后,把塑料吃進去了嗎?如果吃進去了,消化了嗎?
“如果能證實蟲子確實吃進塑料并且將其分解的話,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楊軍說。
因為,過去50年,全球塑料產量增長了20倍,累計產生了70億噸塑料垃圾。但由于塑料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穩定,其自然降解至少需要年。近年來,可降解塑料的問世大大提升了塑料的降解速度,但依然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實現塑料降解是科研人員多年來的課題。
來源:科技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