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汽車行業作為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行業,對生產企業資質要求較高,不僅需要雄厚的資金支持,還要有技術保障。
但反觀我國的汽車企業,多起于草莽時代,甚至一些企業還處于初創時期,產品定位低端,因此存在著不少較長時間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產量極少甚至沒有產量,生存困難、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落后企業。
盡管汽車行業的退出機制也喊了很多年,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然而近日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了34加車企擬被暫停的公告。
與此同時,工信部三部門也發布了關于加強《免征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車型目錄》管理,公告中明確表示:“對2017年1月1日以前列入《目錄》后截至本公告發布之日無產量或進口量的車型、2017年1月1日及以后列入《目錄》后12個月內無產量或進口量的車型,經公示5個工作日無異議后,從《目錄》中予以撤銷?!?/p>
那么政府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強化對“僵尸車企”整治力度呢?又有哪些更深層的用意?這些車企“散亂小”的局面能否就此解決?而我們國家到底該有多少家車企合適呢?
工信部開啟強監管模式
事實上,早在2012上年7月,工信部就發布了建立汽車行業退出機制的通知,對不能維持正常生產經營的汽車企業、摩托車生產企業實行為期兩年的特別公示管理,特別公示期滿以后,如果還達不到合格要求的企業就要退市,當時就先后有100多家車企已經退出工信部的目錄。此后,在2015年工信部又發布了發布了《特別公示車輛生產企業(第2批)公告》,那么為何工信部要接二連三的加強對于“僵尸車企”的整治力度?
對此,汽車頭條app也采訪到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先生,他表示:“‘僵尸企業’事實上在很早之前就應該開始撤銷了,只不過當時可能會考慮到各種地方利益之類的問題,一直拖著沒有解決,而在2012年開始執行到現在一而再的加強監管,也表明國家更加重視這件事了?!?/p>
無獨有偶的是,工信部部長苗圩在3月底在《學習時報》頭版撰文: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步伐。其中就強調,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多頭梳理汽車產業新能源發展中的不和諧之一,正本清源,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意。
而這種定期刺激落后企業、督促其專心發展,最終淘汰無效資產的機制,對于提高國內汽車產業集中度,調整產業組織結構,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那么為何國家從2012年就開始監管僵尸企業,幾年過去了仍在繼續清退僵尸企業呢?
仍存在“僵”而不死現象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猛發展,一些非汽車制造企業也試圖通過收購車企的方式走捷徑進入整車制造領域,與此同時,在工信部的勸退名單中,有另外一種企業,他并不是僵尸車企,只是某個類型的車的生產資質被取消。
而從工信部發布的公告來看,若12個月內無量產車或者進口車就直接從工信部目錄中撤銷,但也有不少人對此產生懷疑,因為早在2012年時國家就已經出臺相關的政策,對此進行監管,但幾年下來仍存在一些“僵”而不死的車企。
對于僵尸企業“僵”而不死的現象,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一方面,一些僵尸企業是憑借著轉賣自己的生產資質,讓一些并購者來并購他,因為還有一些企業涌入這個市場是沒有生產資質的,就等待著‘借尸還魂’,因此這些僵尸企業就這樣‘僵’而不死了;而另一方面,可能與一些地方政府的保護也有關系,同時企業沒有注銷掉,而工信部也沒有發布明確的目錄,所以這樣的僵尸企業也就自然而然的被‘僵’下了?!?/p>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仍存在汽車整車生產企業184家,如果按集團的口徑來統計,也有76家之多。另外,改裝車企業更是多達1056家。
工信部部長苗圩曾表示:“總體上看,汽車企業的數量還是偏多。我們建立汽車行業的退出機制,主要就是要打破汽車生產企業資質的終身制,建立起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督促落后的企業加大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如果達不到,也可以通過兼并重組來不斷提高汽車整車企業的生產集中度?!?/p>
而隨著國家監管力度的加強,最終經過激烈競爭淘汰之后,我們國家到底該有多少家車企才合適呢?
優勝略汰是必然選擇
據了解,經過近幾年的競爭,中國汽車產品集中度越來越高,目前中國前10家汽車生產企業的集中度達到90%,前5家企業集中度超過了50%。但事實上,從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之路來看,競爭和淘汰一直是主流的方式。以美國為例,當年汽車產業在美國興起的時候,也有許多良莠不齊的汽車企業存在,但是在美國市場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許多經營不善的企業被不斷兼并重組或者淘汰出局,最后美國市場中只剩下少數幾家王牌車企。
而汽車工業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其產品的銷售必須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能盈利,一些銷售規模小、整體實力較弱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難生存下去。
對于我們國家到底該有多少家車企生存才合適,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也表示:“由于市場的多元化,沒有定數的是有多少企業生存,只有適者生存。因為大的企業不可能滿足各個細分市場的個性化的需求,而中小型企業可以做更個性化的產品。而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同企業可以提供不同的產品來覆蓋整個市場,而幾個大的企業是不可能覆蓋整個市場的?!?/p>
不可否認的是,撤銷一些已經喪失生產、經營能力的汽車企業生產資質,剔除無效產能,已經成為整個行業的技術改造與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
來源:汽車頭條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