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綜合發展指數解讀·分地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
9月5日,工信部首次發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綜合發展指數研究報告》,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指數專門針對我國產業進行規模、效益、研發、環境等全方位的評價,并包括全國、分地區和分行業三大細分指數。
分地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以下簡稱分地區發展指數),與全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評價體系基本保持一致,具體包括產業規模、企業和產品競爭力、產業發展環境、產業效益、研發創新、產業機遇把握等6個一級指標,17個二級指標和26個三級指標。主要借鑒灰色綜合評價方法,通過細分指標分省值與全國最優值的比較來評價各省份(西藏暫未納入統計范圍)的產業發展情況。
根據2016年30個省份的綜合評價,分地區綜合發展指數最高分為廣東省79.16分,最低分62.31分,均分67.34分,均分以上省市12個。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等東部省市連續三年處于前五名之內,四川省提升11名,躍居第六位,安徽省提升兩名,位居第12位。
根據三級指標的分析,可發現2016年我國分地區綜合發展指數主要呈現三大發展特點。
東部地區發展處于全國領先
2016年指數排名前五位的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均位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先導地區,2016年東部地區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占全國比重達到74.72%,研發人員規模占全國比例70.51%,在整個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中發揮著龍頭作用。從分地區發展指數得分看,東部省份得分居全國高位。
東部地區加快推動產業“轉移+轉型”,集聚高端生產要素,鞏固產業發展高地。以廣東、江蘇為代表的東部省份在穩步發展的同時,加大產業結構優化的力度,促進產業有序轉移,注重產業質量效益的提升,重點發揮東部地區在資金、技術、管理方面的優勢,引領產業向高端化方向發展。
中西部地區典型省市高速發展
以四川、湖北、重慶等為典型的中西部省市緊抓產業轉移承接機遇,發揮資源、環境生態等方面的優勢,加速產業發展步伐。這些省市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加大對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有效投資、產業園區建設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專注產業鏈條的完善。如四川引入英特爾、德州儀器等多個世界500強企業,和芯微電子、虹微等知名企業;湖北武漢總投資1600億元的武漢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正加緊施工建設;重慶抓住產業轉移機遇,從無到有,壯大電子信息制造業集群,實施整機+配套全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同步引進整機廠商、代工商和零部件配套企業等。可見,部分中西部省市的電子信息制造業已逐步呈現規模化發展的態勢。
各地區產業發展特點差異化顯現
當前,我國各地區初步形成差異化發展的特色。廣東省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聚集區,產業規模、企業和產品競爭力、產業效益三項指標位居第一位,呈現綜合領先的發展特點;北京市作為研發創新高地,研發創新指標位居第一位,呈現創新驅動的發展特點;江蘇省產業機遇把握位列全國第一位,產業發展環境為全國第三位,呈現新興產業機遇把握能力強的發展特點;四川省作為中西部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指數排名第一的省份,通過特色產業帶動整體指標均衡發展。
廣東省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的領先地區,呈現發展綜合化的產業發展特點。2016年,廣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79.16分,位列全國第一位,并連續三年實現發展指數的增長。其中,產業規模、企業和產品競爭力、產業效益三項一級指標位居首位。
廣東省產業鏈協同優勢帶動作用明顯,產品競爭力得分全國首位。廣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產業鏈上下游覆蓋廣泛,從元器件、方案設計到整機制造加工等均比較完整和成熟,企業集聚明顯,具備較強的產業鏈配套能力。手機、彩色電視機、電子元器件、集成電路、鋰離子電池等主要產品在全國優勢明顯,帶動廣東省2016年產品競爭力得分95.76,較上年提升1.72分。
廣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經濟驅動力的增加和長久以來外向型制造的特點,助力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居全國首位。投資環境指標得分連續三年不斷增長,全球化水平(具有全球化收入的企業數量)指標得分同比大幅提升,帶來2016年廣東省產業規模及增長指標得分同比提升,并連續三年得分持續增長。
北京市聚焦研發創新高地建設,外遷部分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明顯。2016年,北京市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第四位,其中,研發創新指標得分位于全國第一,產業發展環境居全國第二位。
北京市研發創新得分的領先主要受益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優勢以及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前沿技術產業的集聚。人才方面,在高等學府眾多的基礎上,引進了大量的外籍高層次人才,聯想、百度、小米等企業為其聘雇的百余外籍高端人才辦理了在華永久居住手續。產業方面,在以技術人才為核心的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領域,北京已具備國內領先的產業優勢和發展環境,本地培育出產值規模較大、在國內中高端市場處于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曠世科技、地平線等技術創新型企業發展成果顯著。此外,北京通過眾多產業創新政策的出臺,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2016年,北京市創新環境指標得分88.52分,連續三年實現10分以上的大幅度增長。
江蘇省產業園區及示范區集聚,新興產業發展活躍。2016年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第二位,其中,產業機遇把握得分位列全國第一,產業發展環境得分位列全國第三位。
江蘇省產業園區及示范區域集聚,帶來龍頭企業和產業規模的不斷增加。沿江沿瀘線呈現電子信息特色產業集聚發展的特點,形成南京集成電路、常州傳感器等一批國家級、省級特色產業基地和園區,以及多個新興工業化示范基地,如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智能交通產業園等。產業集聚效應帶來龍頭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加和就業人員的規模快速擴張,2016年,龍頭企業數量得分75.71分,較2015年提升4.96分。
江蘇省緊抓產業發展新機遇,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在以物聯網、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信息通信設備、新型應用電子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中發展快速,不斷向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四川省作為中西部地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支柱之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落地龍頭企業項目,帶動產業規模、研發創新和產業競爭力的快速增長。2016年四川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發展指數位列全國第六位,較2015年提升了11個位次,成為2016年指數排位提升最迅速的省市之一。其中,產業規模較上年有小幅增長,研發創新位于第三位,較上年大幅提升10.95%,企業和產品競爭力位于全國第四位,連續兩年持續提升。
一是聚焦特色領域,企業和產品競爭力持續增強。2016年,四川省企業和產品競爭力得分72.10分,較上年提升2.81分,躍升至全國第四位。四川省在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特色領域形成龍頭企業引領的快速發展態勢,英特爾、微軟、ibm、華為、中興、德州儀器、京東方等龍頭企業相繼在四川建立產業基地和研發中心,截至2016年,世界500強企業有50多戶電子信息企業在四川落地。
二是人才培育能力較強,研發創新能力凸顯。2016年,四川省研發創新得分69.81分,較上年提升6.89分,提升幅度明顯。四川擁有電子信息領域的國家“萬人計劃”專家81名,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27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七位。新興人才培育方面,四川在新興產業方面進行布局,擁有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相關的120余個研究所、企業技術中心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其他排名在均分以上的省份也呈現各自的發展特色。如上海大力發展汽車電子等新興領域,同時通過產業基金、降低能耗等方式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浙江大力建設研究院,提升研發能力和企業效益水平,促進產品向高端化不斷邁進;重慶通過招商引資和加強投資落地重點項目,不斷增加本地龍頭企業數量和產業效益水平。
總體來看,2016年2/3的省份均實現了分地區電子信息制造業發展指數得分的提升,特別是2/3的省份在產業規模、產業機遇把握和產業競爭力的指標得分上有所增長,說明我國產業仍在朝大而強的方向持續進步。值得關注的是,40%的省份在產業效益和產業創新指標上有所下降,因此,各地方需要不斷降低企業發展負擔,大力優化創新發展環境,為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來源:中國電子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