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聲隆隆,煙塵飛揚的港口、港區將實現綠色變身,向環境友好型的綠色港口轉型。
根據交通運輸部今天(4月2日)公布的《深入推進綠色港口建設行動方案(2018—2022年)》(征求意見稿),全國的港口、港區要綠色發展貫穿到港口規劃、建設和運營的全過程,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港口綠色發展體系,從更深層次、更廣范圍、更高要求建設綠色港口。
根據上述行動方案提出的時間表,到2020年,全面完成“十三五”相關規劃目標任務;2020—2022年期間,每年建成一批資源利用集約高效、生態環境清潔友好、運輸組織科學合理的港口(港區),示范帶動全國綠色港口建設;到2022年,實現港口資源利用效率穩步提升,生態保護措施全面落實,能源消費和運輸組織結構明顯優化,污染防治和綠色管理能力明顯提升,我國港口綠色發展水平整體處于世界前列。
研究發現,在一些港口城市,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是船舶和港口、港區污染,已經占到當地空氣污染物總量的一半以上。
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港口項目經理朱祉熹介紹,全球十大集裝箱港口中有七個在中國。進出港口的船舶和貨車雖然帶來了貨物和經濟發展,但也加劇了港口和周邊地區的空氣污染。
船舶、港口貨運車輛及港口設備排放的主要大氣污染物包括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這些污染物對空氣質量、氣候變化和人體健康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數據顯示,一艘集裝箱船一天排放的pm2.5污染物相當于50萬輛國iv貨車同一天的排放量。
一些歐美國家已認識到船舶港口空氣污染的負面影響,為此出臺了相關政策促進低硫燃料和清潔技術的應用,以削減二氧化硫、顆粒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這些政策包括轉用低硫油、使用岸電、推廣液化天然氣(lng)船舶、使用廢氣洗滌器、降低船舶航速,以及在國際海事組織框架下建立船舶“排放控制區”等。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我國香港、深圳等部分沿海地區已經開始關注船舶和港口活動的廢氣排放問題。
香港是國內首個執行嚴格的本地船用低硫油標準的地區,并提供補貼鼓勵遠洋船泊岸時使用低硫燃料。香港環保署公布的2011年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指出,水上運輸已成為大氣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及細顆粒物(pm2.5)的首要來源,分別占到空氣污染物的54%、33%和37%。繼香港之后,深圳公布了一系列相關措施,推動船舶、貨車和港口設備使用清潔能源。
上述綠色港口建設行動方案提出,根據港口總體規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制定實施綠色港口(港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綠色港口建設的時序、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全面系統推進綠色港口建設,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構建清潔低碳的港口能源體系。港作機械和運輸裝備優先使用電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并配備足夠的供電、加氣等配套設施。通過新建改造,使用電能和液化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港作機械和車船數量占比不低于60%。
行動方案要求落實《港口岸電布局方案》,新建碼頭同步規劃、設計、建設岸基供電設施,已建集裝箱、客滾、郵輪、3千噸級以上客運和5萬噸級以上干散貨專業化泊位中具備岸電供應能力的泊位數量比例不低于50%。提升岸基供電設施的安全便捷和經濟性,港作船舶靠泊使用岸電比例不低于90%,與重點航運企業簽訂岸電使用合作協議,逐年提高岸電設施的使用率。
同時,干散貨碼頭實施堆場噴淋、干霧抑塵、布袋式除塵器、管狀帶式輸送機等降塵措施,大型煤炭、礦石碼頭堆場全部建設防風抑塵網或實現封閉儲存。新建原油、成品油裝船作業碼頭全部安裝油氣回收系統,已建原油、成品油裝船作業碼頭實施油氣回收系統改造。
來源:第一財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