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對于當年的應屆畢業生來說算得上一個幸福的年份,西安、鄭州、合肥等二十余個城市展開了一場“搶人大戰”。各大城市紛紛通過放寬落戶門檻和限制、提供人才安居住房、發放人才租房、購房補貼等手段吸引落戶。數據顯示,在2017年,有13.96萬大學畢業生落戶武漢,同比增加535%。相關業內人士認為,大學畢業生落戶武漢直接影響了四季度武漢市新房成交量的回升。
2018年畢業生也即將步入工作崗位,對于各大城市來說,新一輪的“搶人大戰”將再一次拉開序幕。對于各行各業來說,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擁有人才,就擁有了市場的主動權。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人才在左,設備在右,人才與設備相分離,又怎么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呢?
上世紀末,我國在大型科研儀器領域的投入正在逐步增加。但由于資源分配的不均衡,導致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擁有大量的資金和儀器設備,但有些科研院所資金依然緊張。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就導致了部分人才無法獲得專業的大型精密科學儀器的支持。而此類問題,在本世紀初期就已經有高校和科研院所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拉開了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的序幕。
2017年年底,“中國科學院儀器設備共享管理平臺v3.0系統”在京通過了專家驗收,平臺目前上線大型儀器設備達到8000余臺套,價值超過110億元人民幣,是國內的“規模之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經濟價值只是附帶的,共享科研對于他們更重要的是作為現有“課題研究制”的補充,推動建立更有利于科研創新的軟硬件環境。
除了中科院,各地方科研院所、高校的儀器共享也早就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從各地局部的共享到全國成片的連起來,科研儀器的共享在理想中或許是一個宏偉的事業。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據央廣網報道,在中科院的共享平臺3.0上,目前4萬多的注冊用戶,中科院之外的科研人員也只有10%,借助科研力量實現產業轉化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我只接受我能夠認可的科研人員”成為隱形門檻之一。
因此,推動大型精密儀器的共享,不僅僅需要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科研院所高校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人才的支持。正因如此,對于人才的爭奪成為了各大城市之間的一場“暗戰”。相比較于“搶到”人才,更重要的是要留住人才。
誠然,大型科研儀器的共享讓人才用了用武之地,但是在拓寬儀器共享覆蓋面的同時,如何進一步拓展資源共享的深度,加強對現有科研設備的掌控能力,對于科學儀器共享事業來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型科研儀器的共享對于整個儀器儀表行業來說無疑是利好的,但我國的大型科研儀器共享事業正處于上升階段。在這之前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共享經濟現如今涼的也很體面。因此,如何避免步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共享行業的后塵,不僅僅是所有高校、科研院所和相關企業要考慮的問題,同時也是相關政府部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對于人才,不僅要“搶”,更要留。
來源:中國化工儀器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