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個茶商朋友在聊天,我們兩人對清明的到來起了不小爭執。筆者自然想清明快點到來,放個小長假從工作中脫離出來會兒。而朋友則恨不得這一周時間能夠掰成三周來用。細細詢問下才知今年不少地方的明前茶又漲價,店里的不少明前茶品種都要斷貨了。究其根源,是采茶工太過緊缺導致,一些地方的采茶工日薪漲到了兩百多卻仍然沒什么人去。這讓筆者不由疑惑,難道沒有代替人工采茶的機械設備么?
多地嘗鮮采茶設備代替人工勞作甜頭多
從機械設備上來說,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采茶設備——扶葉式采茶機以及乘坐式采茶機。扶葉式采茶機有單雙人之分,平均一臺設備能夠抵上10——20人不等,我國多地看到了這些采茶設備的便捷性,推進使用采茶設備。
紹興御茶村共有萬畝茶園,在明前茶采摘之際卻只需要人左右即可完成采摘,原來經過兩三年的改造發展,目前茶園里九成以上可以使用采茶機進行采茶。該企業還計劃進一步擴大機采茶園,實現高效生產。蘭溪赤山湖綠色農莊的明前茶采用雙人扶葉式采茶機進行生產,兩人一左一右抬著采茶機,前行的同時冒頭茶葉就被裝入后頭的茶囊里去了。
采茶工是季節性工種,勞動強度又很大,因此少有青壯年勞動力的加入,這也意味著日后采茶工這一工種勞動力的日漸缺失,現在茶園實行機械換人屬于前瞻性的舉措。再加上機械設備的勞動效率高,以一當十能夠盡快回本。同在紹興的兩家茶園,一個實現機采如今人手正好,而另一家將日工資提高到250元也無法召集人手,機采的優勢顯而易見。
未大面積普及原由多設備還需優化是主因
但為什么如今仍有大面積的企業在尋找采茶工,不愿使用采茶機?據了解,主要是以下三個原因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
一是茶葉采摘機適用性窄,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兩種機型都不適合山地斜坡采摘。乘坐式采茶機受到地形的嚴格限制,扶葉式采茶機則需要人工手持移動,一旦遇到斜坡極易對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脅。而我國茶樹生長地區多山地斜坡。
二是茶葉機采限制條件多,采茶機的使用固定在特定樹種的特定角度。因此如果使用機采就需要對茶園布局、茶樹品種進行調整。然而我國茶樹種類眾多,布局規劃不合理的茶園也不在少數,不少茶園眼紅機采卻無力配置。
三是采茶機采摘品質不夠高。最搶手的春茶對鮮嫩度要求極高,一芽一葉之時就可以進行采摘,但采茶機只能采一芽兩葉、一芽三葉。另外我國人們喝茶時注重茶葉完整度,機采的平均切割使得這種完整度難以得到保障。
解決機械難題有方向搭載智能化或是出路
面對這一難題,相關設備生產廠商對采茶設備進一步研發成為必然,從目前來看,有兩個方向的研發利于解決問題。
一是研制修整茶園的設備。因為目前采茶設備的適用性太窄,因而需要對茶園的茶樹進行修整。目前江蘇農機三新工程項目研發成果由茶園雙面側邊修剪機、高地隙茶園多功能管理機等設備,將其與采茶機配套使用能夠展現良好效果。
來源: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