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睡眠艙……近幾年,共享經濟高速發展。據統計,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接近4萬億元,增長率為76.4%。然而,僅2017年就有近30家企業已倒閉,其中,9家共享企業成立不足1年。
共享經濟是一種利用互聯網工具整合線下閑散資源的“好經濟”,本身沒有問題。但為何會出現不少共享企業倒閉、尤其是不足1年就倒閉?筆者以為,主要原因是先天不足,從企業決策、到細分市場再到制度環境,都沒有為共享企業“長壽”提供足夠有力的支撐。
眾所周知,共享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很多企業只能自己摸索前行,經營風險相對較大。這是部分共享企業“短命”的客觀原因,也是共享經濟發展需要付出的一種代價。然而部分企業缺乏理性,或看到先行者很風光,或看到風投很瘋狂,或看到押金監管有漏洞,盲目進入共享領域企圖分一杯羹,卻沒有預料到共享經濟領域競爭慘烈。尤其是,部分企業推出的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馬扎、共享遛娃小車等奇葩產品,表面上看符合共享經濟的特點,其實對公眾來說可有可無,現實意義并不大,這類企業倒閉是遲早的事。
另外,政策法規不完善也是部分企業“短命”的原因。以押金為例,共享企業幾乎都收取用戶押金,按說不能動用客戶的錢,然而很多企業卻利用這筆錢瘋狂擴張,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倒閉、押金難退。目前只有共享單車押金被規定,但實際操作很不理想。如果早就針對共性問題完善政策和監管,或不會出現這么多企業倒閉。
即便部分企業倒閉,但共享經濟仍將前行。希望從監管者到共享企業以及風投們,都能從倒閉案例或“短命”案例汲取教訓,盡量減少這類現象重演。(馮海寧 摘編自12月20日華商報)
轉自:國際商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