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工信部《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提出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和集成應用為重點,推進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力爭到2020年,實現“人工智能重點產品規模化發展、人工智能整體核心基礎能力顯著增強、智能制造深化發展、人工智能產業支撐體系基本建立”的目標。
業界普遍認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計劃》出臺后將進一步促進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2017年開始,相應的人工智能應用在我國已開始涌現,《計劃》的逐步落實將大大促進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發展水平。
人工智能加快從戰略到落實
《計劃》重點提出了四方面主要任務:一是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等推動智能產品在經濟社會的集成應用;二是重點夯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軟硬件基礎;三是深化發展智能制造,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四是完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
在國泰君安分析師李少君看來,2016年,人工智能首次納入我國《“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發展人工智能上升至國家戰略,而《計劃》的推出將加快人工智能從戰略到落地,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李少君認為,如今,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具備發力基礎。首先,產業市場規模激增,未來前景廣闊。據前瞻研究院統計,2016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95.6億元,年均復合增速達40%以上,預計2018年達到203.3億元。其次,人工智能行業的投融資金額、次數及參與機構數量等均迅速增長,年增長率均超過50%。國內互聯網巨頭bat等各路資本也紛紛切入人工智能產業。再次,技術迭代加速。感知智能領域技術已相對成熟,互聯網發展積累的海量數據已能支持目前技術需求,云端計算解決方案也已較為成熟。最后,應用領域拓寬。人工智能從云端進入手機、攝像頭、汽車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終端設備,逐步應用于安防、汽車、虛擬現實、金融、醫療和服務機器人等領域,正掀起智能化浪潮。
四條主線把握人工智能主題
《計劃》按照“系統布局、重點突破、協同創新、開放有序”的原則,提出了重點培育和發展智能化產品和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開源開放平臺等關鍵環節,鼓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領域各環節的探索應用,提升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創新能力,構建行業訓練資源庫、標準測試及知識產權服務平臺等產業公共支撐體系等要求。
李少君分析,人工智能產業發力正當時。新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數據、計算力、算法和網絡設施等快速迭代,正驅動人工智能進入新階段。而人工智能由于巨大的技術溢出效應,將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總體突破,是各國必爭的新動能、新機遇、新引擎。
《計劃》指出,要加快發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產品將取得重要突破,重點領域形成有效的國際競爭優勢。李少君說,具體而言,人工智能重點產品規模化發展方面,需重點關注視頻圖像識別、智能語音、智能網聯汽車、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等行業。顯著增強人工智能整體核心基礎能力方面,可關注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開源開放平臺等行業。深化發展智能制造方面,可關注復雜環境識別、新型人機交互等技術在關鍵技術裝備中的應用及智能制造新模式。最后,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產業支撐體系,行業訓練資源庫、智能化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安全保障體等的建設,也將令眾多企業受益。(記者 姜業宏)
轉自:中國貿易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